(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心脏实,则为阳毒所伤,内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色焦赤者。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炮) 栀子仁 黄芩 升麻 寒水石( )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锉散。每服五钱,水两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病者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 ,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从太阳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若腑虚,则皮肉强痹;若脏实,则布毒热于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