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是腹腔干最大的分支,发出后在腹膜(网膜囊后壁)后方沿胰腺上缘迂曲左行,经脾肾韧带抵达脾门,分为2-3支入脾。沿途分出下列分支:
(一)胰支(图8-22)为多数小支,分布至胰。其中两条较大。
图8-22胰、脾的动脉
胰背动脉dorsalpancreatic artery发自脾动脉的起始部,分为左、右两支。右支至胰头,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吻合;左支进入胰腺内,与胰腺管平行向左,叫做胰横动脉。
胰大动脉greatpancreatic artery约在胰腺左、中1/3交界处起自脾动脉,进入胰腺实质内分为左、右两支,右支与胰背动脉左支吻合,左支与其它胰支吻合。
(二)胃短动脉shortgastric arteries一般为3-4支,为脾动脉末端的分支,有时起于脾支,在胃脾韧带内行向右上方,分布于胃底的前、后壁。
(三)胃网膜左动脉leftgastroepiploic artery在脾门附近发自脾动脉,行经胃脾韧带向右下入于大网膜第一、二层之间。沿胃大弯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沿途向右下方发出胃支,分布于胃体的前、后壁,向下发出网膜支。胃短动脉斜向右上,而胃网膜左动脉发出的胃支斜向右下,因此,在此两种胃支间有明显的少血管区,可做为临床胃大部手术切除时确定部位的标志。些外,胃网膜左、右动脉吻合处胃支小而稀疏,也可作为胃适量切除时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