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是指主动脉瓣开放受限,致使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流向主动脉的阻力增加。

    在北美和欧洲,主动脉瓣狭窄主要见于老年人,由瓣膜瘢痕化和钙化所致。这种原因所致的主动脉瓣狭窄常发生在60岁以后,常在70~80岁以前都没有症状。该病也可以由风湿热(多发生于儿童)引起。风湿热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常常伴有二尖瓣病变,包括狭窄、回流或二者都存在。

    在年轻人,引起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出生缺陷(见第254节)。在婴儿时期,狭窄的主动脉瓣可能尚不成为一个问题,但随着年龄增长就会逐渐变成一个突出的问题。当他们的心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长大时,主动脉瓣仍然处于原来的大小,瓣膜可能只有两叶而不是正常时的三叶,或者瓣膜的形状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瓣膜由于钙盐沉积而变得僵硬和狭窄。

    【症状和诊断】

    由于心室总是试图通过狭窄的主动脉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因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左心室肌壁逐渐肥厚;肥大的心肌细胞需要冠状动脉供给更多的血液,最后变得血液供给不足,导致运动性胸痛(心绞痛)。这种血液供给不足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害,出现心功能降低,心脏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身体需要,引起心衰出现运动时乏力和呼吸困难。严重狭窄时,可以导致运动中出现晕厥,这是因为狭窄的瓣膜阻碍心脏泵出足够的血液到骨骼肌动脉,这些血管因要获取更多的富氧血而扩张。

    医生通常根据闻及的特征性心脏杂音、异常的脉搏、异常的心电图以及在胸部X线检查所发现的左心室长大等征象来对主动脉瓣狭窄作出诊断。对于有胸痛、呼吸困难和晕厥的患者应作心导管检查,以明确原因及了解瓣膜狭窄的程度。

    【治疗】

    任何具有胸痛、气促和晕厥的成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都是外科手术的指征,应在出现左室不可逆性损害以前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通常用一机械瓣或生物猪瓣来置换病损的瓣膜。对任何作了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进行牙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前必须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瓣膜的感染。

    在小孩,如果主动脉瓣狭窄相当严重,即使尚无任何症状,也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在症状出现之前就有可能出现猝死,因此,尽早进行手术相当重要。对于小孩,安全、有效的手术是瓣膜修复术和球囊瓣膜成形术,可用来代替瓣膜置换术。瓣膜成形术也用于已失去手术指征且较为衰竭的老年人,尽管老年人进行瓣膜成形术后瓣膜狭窄易于复发。瓣膜置换术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成年患者,手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更多中医书籍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禄、徐师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张三锡
  • 作者:
    钱峻
  •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