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蒙医的敷疗和灸法

    外敷疗法和灸法在蒙古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人很早就用蘸油烤热的毛毡做热敷,又把石头、砖头、食盐等烤热后做热敷。这些极为简易的原始疗法逐步发展成为热敷疗法和灸法。

    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经典《内经·异法方宜论》说;“北方者,天地之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其中所说“北方”,主要指蒙古草原。所谓“其民乐野处而乳食”,无疑是指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蒙古民族的祖先。后来,灸法则被称之为“蒙古灸法”。公元8世纪著名医家宇妥·云丹贡布著的《四部医典·本续》里有“蒙古灸法”的记载:“蒙古灸法是将小茴香拌油加热后,用毛毡包扎"的一种热灸法。蒙古灸法,操作简便,独具特色。”

    传统蒙医学灸法的用具主要是火镰、燧石、白山蓟绒三种材料。蒙古医生火灸法最早不是用艾蒿,而是蒙古地区漫山遍野长着的白山蓟。秋季采集白山蓟,加工成绒备用,用火镰敲打燧石冒出的火星点燃白山绒就产生了火苗。蒙古人将火镰、燧石、白山绒装在火镰袋中(是一种刺有图案的手工艺品)随身携带。火镰、燧石、白山蓟是火柴问世以前火灸的三种用具。

    许多蒙医著作都记载了传统罨敷疗术。《甘露点滴》一书把罨敷疗术分为热罨和冷罨两大类,热性病用冷水、冰、露水、涧底石作冷罨;寒性病则把加热的石炭、砖、马粪、石英裹在油毡里作热罨,也可以把石头、大麦面、骨头、麝类加热后做热罨。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