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宜此汤。蚀于下部则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虫有情识。故能乱有情识之心脏。而生疑惑矣。虫为血化之物。故仍归于主血之心热。杂以辛苦之味。名曰泻心。意深哉。
《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着。六卷,首一卷。 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治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宜此汤。蚀于下部则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虫有情识。故能乱有情识之心脏。而生疑惑矣。虫为血化之物。故仍归于主血之心热。杂以辛苦之味。名曰泻心。意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