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甜瓜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甜瓜子拼音注音Tián Guā Zǐ来源

    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收集种子,洗净晒干。

    性味

    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排脓,润肠。用于肺脓疡,慢性支气管炎,大便不畅。

    用法用量

    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甜瓜子拼音注音Tián Guā Zǐ别名

    甘瓜子(《别录》),甜瓜仁、甜瓜瓣(《本经逢原》)。

    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种子。夏、秋季收集食用甜瓜时遗下的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

    主产山东、河北、陕西、河南、江苏等地。

    性状

    干燥的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7毫米,宽3~4毫米,厚约1毫米。顶端稍尖,有一极不明显的种脐,基部钝圆。表面黄白色或淡棕红色,平滑而微有光泽。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可见细密的纵纹。种皮较硬而脆,内有一白色膜质胚乳,包于2片子叶之外,子叶白色,富油性。气无,味淡。以黄白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约27%,中含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及肉豆蔻酸的甘油酯、卵磷脂、胆甾醇。尚含球蛋白及谷蛋白约5.78%和半乳聚糖,葡萄糖、树胶、树脂等。

    药理作用

    全种子及去皮种子的水、乙醇或乙醚提取液和种子脂肪油均表现对猫有驱虫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对蛔虫和绦虫一般以1:10的浓度在10分钟至1.5小时内都能杀死,但去皮种子的乙醇和乙醚提取液对绦虫的作用则特别弱,在1.5~3小时仍不能杀死。同时将全种子的水提取液对猫作了体内试验,以每公斤体重1~4克的剂量,即达到全部杀死蛔虫和绦虫的作用。甜瓜子的提取物和脂肪油对猫的剂量到8克时仍未发现任何毒性。本植物的提取物科抑制霉菌。

    性味

    《纲目》:"甘,寒。"

    功能主治

    散结,消瘀,清肺,润肠。治腹内结聚,肠痈,咳嗽口渴。

    ①《别录》:"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

    ②《本草拾遗》:"止月经太过,为末去油,水调服。"

    ③《纲目》:"清肺润肠,和中止渴。"

    ④《中药志》:"跌扑瘀血,肠痈,咳嗽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肠痈已成,小腹肿痛,小便似淋,或大便艰涩、下脓:甜瓜子一合,当归(炒)一两,蛇退皮一条。研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前服,利下恶物为妙。(《圣惠方》)

    ②治口臭: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讫,含一丸如枣核大,亦敷齿。(《千金方》)

    ③治腰腿疼痛:甜瓜子三两,酒浸十日,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下,日三。(《寿域神方》)

    各家论述

    ①《唐本草》:"《别录》云,甘瓜子……《本草》以为冬瓜,但用蒂,不云子也。仁,今肠痈汤中用之,俗人或用冬瓜子非也。"

    ②《本经逢原》:"甜瓜仁,专于开痰利气,《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为肠胃内痈要药,《千金》治肺痈有苇茎汤,肠痈有牡丹大黄汤,予尝用之。然必黄熟味甜者,方不伤胃气,若生青味苦,力劣不堪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甜瓜子拼音注音Tián Guā Zǐ别名

    甘瓜子、甜瓜仁、甜瓜瓣。

    英文名Muskmelom Seed出处

    出自《开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melo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甜瓜的种子,阴干。

    原形态

    一年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黄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突起。卷须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cm,具槽沟及短刚柔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缘不分裂或3-7浅裂,裂片先端圆钝,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0.5-2cm,被柔毛;花萼筒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钻形,花冠黄色,长约2cm,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折曲,药隔顶端引长;雌花单生,花梗被柔毛;子房长椭圆形,密被长柔毛和硬毛,花柱长1-2mm,柱头靠合。果实形状、颜色变异较大,一般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汉或斑纹,果肉白色、黄色或绿色。种子污白色或黄折色,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夏季。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8mm,宽3-4mm,厚约1mm。一端稍狭,顶端平截,有不明是的种脐,另一端圆钝。表面黄白色至淡棕以,平滑,稍具光泽,放大镜下可见细密纵纹理。质较硬而脆,除去种皮后,有白色膜质的胚乳,包于子叶之外;子叶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以颗粒饱满、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种皮外侧石细胞淡黄绿色或无色,多延长呈长方形、长条形或一规则形,壁波状弯曲或呈瘤关突起,直径5-58μm,长33-215μm,壁厚2-17μm,层纹较明显,纹孔圆点状或斜裂缝状。②种皮内侧石细胞金黄色。断面观细胞类圆形,壁甚厚,细胞界限不明显,层纹及孔沟陷约可见;表面观类长方形,壁深波状弯曲,彼此嵌合紧密,纹孔裂缝状或点状,孔沟陷约可见。③星状细胞不规则形,具多个短分枝状突起,直径约25μm,壁稍厚,木化。④种皮下皮细胞表面观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1-49μm,长约至95μm,壁波状弯曲或呈短小突起,与邻细胞相接形成明显的细胞间隙,纹孔稀疏,有的具网状增厚。⑤子叶细胞含糊粉粒。⑥内胚乳细胞界限不明显,有横条纹及较密的交错纹量。

    毒性

    甜瓜子的提取物和脂肪油对猫的剂量到8g时仍未发现任何毒性。

    化学成分

    种子含蛋白30.6%,脂肪48.7%,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多种氨基酸。脂肪油中有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及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的甘油酯,卵磷酯(lecithin),胆甾醇(choles-terol)。尚含球蛋白(globulin)及谷蛋白(glutelin)5。78%和半乳聚糖(galactan),葡萄糖(glucose),树胶,树脂等[1-3]。

    果仁中含脂类49.4%,其中中性脂类占91.5%,糖脂类占6.4%,磷脂占2.1%[4]。

    药理作用

    全种子及去皮种子的水、乙醇或乙醚提取液和种子脂肪油均表现对猫有驱虫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对蛔虫和绦虫一般以1:10的浓度在10分钟至1.5小时内都能杀死,但去皮种子的乙醇和乙醚提取液对绦虫的作用则特别弱,在1.5-3小时仍不能杀死。同时将全种子的水提取液对猫作了体内试验,以每公斤体重1-4g的剂量,即达到全部杀死蛔虫和绦虫的作用。本植物的提取物可抑制霉菌。 种子水提取物1:10在10分钟内能然死猫蛔虫;乙醚提取物1:20经2小时使蚯蚓陷于麻痹状态;种子以1-4g/kg给猫灌服,使猫体内绦虫、蛔虫死亡,未见毒性反应。

    炮制

    阴干、备用。

    归经

    归肺;胃;大肠经

    性味

    味甘;性寒

    注意

    脾胃虚寒,腹泻者忌服。

    功能主治

    清肺;润肠;散结;消瘀。主肺势咳嗽;口渴;大便燥结;肠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15g;或研末,3-6g。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

    2.《本草拾遗》:止月经太过,为未去油,水调服。

    3.《纲目》:清肺润肠,和中止渴。

    4.《中药志》:跌扑瘀血,肠痈,咳嗽口渴。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ù Zhā Yè别名蓑衣子、破布叶、麻布叶、烂布渣、布包木、破布树、薢宝叶来源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树Microcos paniculata.的叶。夏秋采叶,晒干。性味淡、微酸,平。功能主治清暑,消食,化痰。用于感冒,中暑,食滞......
  • 《全国中草药汇编》:布狗尾拼音注音Bù Gǒu Wěi别名兔狗尾、狐狸尾、虎尾轮、防虫草、猫上树来源豆科狸尾草属植物长穗猫尾射Uraria crinita Desv. var. macrostachya Wal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
  • 拼音注音Bù Jīnɡ别名五指疳、五指风、山紫荆(《广西药植名录》),梅哈忍(傣名)。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山牡荆的根或树干心材。全年可采,削除外皮,取干心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中或栽培。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原形态乔......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Gǎn别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荆麻来源椴树科扁担杆属植物扁担杆Grewia biloba G. Don,以根或全株入药。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甘,温。功能主治健脾益气,固精止带,祛风除湿。用于小儿疳......
  • 拼音注音Biǎn Dɑn Hāo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种植物垂果南芥和粉绿垂果南芥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abis pendula L.2.Arabis pendula L.var.hypoglauca Franch.采收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