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甜瓜

    《中药大辞典》:甜瓜拼音注音Tián Guā别名

    甘瓜(《别录》),香瓜(《滇南本草》),果瓜(《纲目》),熟瓜(《本草从新》)。

    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果实。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或匍匐草本。茎上具深槽,生多数刺毛;卷须先端卷曲或攀援它物,具刺毛。叶互生;具长柄,柄长约10厘米;叶片圆形或近肾形,长4~12厘米,宽长几相等,掌状3或5浅裂,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面具多数刺毛;叶脉掌状,主脉5条。花单性同株,单生于叶腋;花萼管状,5裂,裂片先端尖,密被白柔毛;花冠黄色,直径约2厘米,5裂,裂片先端锐尖,有小尖头;雄花具长梗,雄蕊5,联生成3枚,其中2枚较宽,花丝极短,紧贴于花冠筒内;雌花梗较雄花梗短,子房下位。瓠果肉质,一般为椭圆形,果皮通常黄白色或绿色,有时具花纹,果肉一般黄绿色,芳香;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黄色或灰白色,扁长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根(甜瓜根)、茎(甜瓜茎)、叶(甜瓜叶)、花(甜瓜花)、果蒂(瓜蒂)、果皮(甜瓜皮)、种子(甜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

    含球蛋白2.68%、柠檬酸等有机酸、β-胡萝卜素、维生素B、C等。

    药理作用

    本品无抑菌作用,但对某些真菌有效。

    归经

    入心、胃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心、胃。"

    性味

    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无毒。"

    ②《日用本草》:"甘,微毒。"

    ③《纲目》:"甘,寒,滑,有小毒。"

    注意

    脾胃虚寒,腹胀便溏者忌服。

    ①《孙真人食忌》:"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又多食发黄疸病,动冷疾,令人虚羸。解药力。"

    ②《食疗本草》:"多食令人阴下湿痒生疮,动宿冷病,症癖人不可食之,多食令人惙惙虚弱,脚手无力。"

    功能主治

    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

    ①《食疗本草》:"止渴,益气,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气。"

    ②《嘉佑本草》:"主口鼻疮。"

    ③《滇南本草》:"治风湿麻木,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

    各家论述

    《本草衍义》:"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为其消损阳气故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甜瓜拼音注音Tián Guā别名

    甘瓜、香瓜、果瓜、熟瓜、穿肠瓜。

    英文名Muskmelon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甜瓜,北土中州种莳甚多。二、三月种下,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花开黄色,六、七月瓜熟,其类甚繁,有团有长,有尖有扁,大或径尺,小或一捻,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或黄斑糁斑,或白路黄路,其瓤或白或红,其字或黄或赤,或白或黑。甜瓜子曝裂取仁,呵充果食。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melo L.

    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匍匐或攀援草本。茎、枝黄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突起。卷须单一,被微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2cm,具槽沟及短刚柔毛;叶片厚纸质,近圆形或肾形,长缘不分裂或3-7浅裂,裂片先端圆钝,有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纤细,长0.5-2cm,被柔毛;花萼筒狭钟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裂片近钻形,花冠黄色,长约2cm,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雄蕊3,花丝极短,药室折曲,药隔顶端引长;雌花单生,花梗被柔毛;子房长椭圆形,密被长柔毛和硬毛,花柱长1-2mm,柱头靠合。果实形状、颜色变异较大,一般为球形或长椭圆形,果皮平滑,有纵汉或斑纹,果肉白色、黄色或绿色。种子污白色或黄折色,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夏季。

    化学成分

    含球蛋白2.68%[1]、柠檬酸等有机酸[2],胡萝卜素(β-carotene)[3]。

    药理作用

    本品无抑菌作用,但对某些真菌(Monilia fructicola Rhodotorula glutinis)有效。

    归经

    归心;胃经

    性味

    味甘;性寒

    功能主治

    清暑热;解烦渴;利小便。主暑热烦渴,小便不利,暑热下痢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生食;或煎汤;或研末。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甜瓜,多食未有不下痢者,为其消损阳气故也。

    2.《食疗本草》:上渴,益气,除烦热,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气。

    3.《嘉佑本草》:主口鼻疮。

    4.《滇南本草》:治风湿麻木,四肢疼痛,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 Gēn别名野玫瑰根(《吉林医药资料》(1):32,1971)出处《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功能主治《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经血不止,刺莓果根六钱,水煎加鸡蛋同服。“临床应用防治细......
  • 拼音注音Cì Bō别名泼盘、托盘(《救荒本草》),空腹莲、空腹妙、饭包菠、雅早(《闽东本草》),饭消扭、地苗、田母,田角公(《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闽东本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蓬蘽的根或叶。春、夏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野、......
  • 拼音注音Cì Línɡ别名野菱(《纲目》)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水塘中或田沟内。分布长江流域。原形态一年生水生草本。浮生叶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长2~5厘米,宽2~7厘米,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脉上略有长绒......
  • 拼音注音Cì Línɡ Gēn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菱科植物野菱的根。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摘录《中药大辞典》......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萆薢拼音注音Cì Bì Xiè别名大菝葜、红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刺萆薢Smilax ferox Wall. Ex Kunth,以根状茎入药。秋冬春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解毒。用于风湿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