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素问》云∶人迎与气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灵枢》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不和则阳脉盛;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阴脉盛。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关格者,不得尽命而死。此《灵》、《素》之论关格,以脉言,而非症也。自仲景宗之,而谓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则非尺寸之谓,而曰吐逆者,此隔食症也。曰不得小便者,此癃闭症也。自此叔和以后,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关格。而洁古则曰∶寒在上,热在下。夫脉两寸俱盛四倍以上,而可谓之寒在上、热在下乎?东垣则以清气反行浊道曰格,浊气反行清道曰关。丹溪但言膈中觉有所碍,不能升降,是有格而无关。元方以大小便不通为关格,其说尤为舛错。后丹溪竟以关格立症分门,致后学茫然莫辨。独马元台力辨诸子之非,谓关格非隔食、癃闭之症。夫巢、张、李、朱为医之宗,尚与《内经》相乖,况下工?岂知关格为脉体,而非病名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