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茜草茎

    拼音注音Qiàn Cǎo Jīnɡ别名

    茜草藤(《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茎叶。夏、秋季采收,晒干。

    原形态

    产四川、江苏、上海郊区及浙江等地。

    性状

    干燥茎呈枯绿色,茎的棱上有粗糙细毛刺。质脆易断,断面四方形。内心色白而松。茎节上轮生叶片,叶柄及叶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叶多脱落。

    本品在苏州、杭州、上海亦称为"过山龙"。

    性味

    ①《履巉岩本草》:"凉,无毒。"

    ②《苏州本产药材》:"苦,寒。"

    功能主治

    止血,行瘀。治吐血,血崩,跌打损伤,风痹,腰痛,痈毒,疔肿。

    ①《履巉岩本草》:"大能活血,治便血等疾。"

    ②《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治腰痛。"

    ③《苏州本产药材》:"行血,活血。治痈毒,损伤。"

    ④《药材资料汇编》:"攻血,治气块。"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血,和血,行血。治风痹,寒湿,黄疸。"

    ⑥《四川中药志》:"配成药洒,作打药、补药或调经药用。治风湿瘙痒、痒疮、粪毒发痒,煮水外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

    ①治热症吐血,妇女血崩,经出色黑:茜草茎二两。熬水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趺打愈后,筋骨酸痛:干茜草头,每次八钱,合猪脚节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疔疽:茜草鲜嫩叶略加食盐,捣烂,敷疔疽疮头。(《现代实用中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
  •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
  •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别名甜格宿宿草来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性味苦,寒。功能主治解热消炎,活血消肿。主治痨伤咳嗽,吐血气痈......
  • 《中药大辞典》: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别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出处《千金·食治》来源为菊科植物莴苣的栽培种-白苣的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莴苣“条。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性味苦......
  •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别名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线绿毛龟来源本品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 [S. dulcamara L. var. lyratum (Thu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