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1.糖渍西瓜肉
曝晒至干,加白糖少许即可。
本品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作用,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
2.黄芪粥
每次取生黄芪30~60g,浓煎取汁,选用粳米100g,红糖少量同煮,待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少许(约1g),稍煮沸即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适用于溃疡面大,基底凹陷,久不收口的病人。
3.归参炖母鸡
当归15g、党参60g、母鸡1只,佐料适量,母鸡去毛及内脏,洗净,与当归、党参加水适量,再加姜、葱、盐等佐料炖熟。
适用于心脾两虚证的口疮病患者。
4.仙人粥
米、枣共煮粥。
适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肾阴虚的口疮患者食用。如欲加强滋阴补肝肾的作用,可于食用时,加入黑芝麻、盐佐食。
5.羊骨汤面
羊脊骨(含尾骨)1具,面条适量。将羊骨加生姜、椒、大小茴香、桂皮等同煮,先用武火,后改文火,熬至汤成浓白。每次取适量做汤面,亦可以此汤加糯米、小枣煮粥。
本品适用于脾肾阳虚及脾胃虚寒的口疮患者食用,有益肾阳、温脾阳之功用,可选其配成多种膳食,可变换花样,常食、久食。
6.参归黄鳝
黄鳝200g、人参3g、当归15g。人参隔水炖,当归煎汁,二汁合,用其烩鳝鱼段。
本品有补脾健肾,益气养血作用,故适用于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口疮患者。
7.墨菜荷柏汤
墨旱莲30g、荷叶15g、侧柏叶15g。上三味,水煎服。
适用于心脾积热或脾胃热盛所致的口腔溃疡患者服用。
8.绿豆莲藕汤
绿豆60g、鲜藕30g。上二味,淘洗,净水煮熟,饮服。
适用于脾胃热盛,肝郁化火所致的口疮患者饮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渴等作用。
9.竹叶粥
鲜竹叶30g或干品15g、石膏45g、粳米50g、砂糖适量。
生石膏先煎20分钟,再放入竹叶同煎7~8分钟,取汁加米煮至粥熟,加糖搅匀,放温凉后食用。
本品有清泻心胃实火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口疮之属心脾积热、热毒上攻及脾胃热盛、伏火熏蒸的患者。
10.大青番泻叶茶
大青叶10g、番泻叶3g、白糖适量。大青叶、番泻叶洗净切碎,沸水冲泡后加糖,代茶饮。
本品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作用;适用于心胃热毒型的老年人口疮,尤其具有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者效果佳。
11.二冬粥
麦冬10g、天冬10g、玄参10g、粳米50g、白糖适量。将三药水煎沸10分钟,去渣取汁,加米煮粥,加糖搅匀,温凉后食用。
本品有滋阴降火,清热生津作用;对阴虚火旺,口舌糜烂生疮者适用。虚火口疮连年不愈,经常复发,津枯便秘者,二冬粥做为日常膳食,可防治兼得。
12.牛膝石斛饮
怀牛膝15g、石斛15g、白糖适量。二药水煎10分钟,取汁,加糖频频饮用。
本品有养阴清热,滋补肝肾作用;对心肝肾之阴虚火旺或对肝郁化火所致口疮患者均有疗效。
13.川椒拌面
川椒5g、挂面100g、植物油、酱油适量。将川椒用温火烘干,研成细末,将油烧热,加入川椒末和酱油,拌面食用。
注意酱油只放少量调味即可,过多则会刺激口疮疼痛。
本品有温中健脾作用,适用于虚寒性口疮患者食用。
14.佛手茶
佛手250g。将佛手轧碎成粗末,每次10g,泡水代茶饮。
本茶可舒肝和胃,适用肝郁气滞之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