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本世纪初期本病的发病机理曾认为与补液和饮食因素有关,而在1983年有人首先从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并发现该菌与消化性溃疡高度相关,大量的研究表明,Hp的检出率在十二指肠溃疡高达95%~100%,胃溃疡可达70%~90%。上述事实证明,Hp在消化性溃疡中的重要作用。
Hp多生长在胃粘膜深层,胃粘膜表面及胃窦部及胃小弯,也就创造了微需氧环境并免遭酸性胃液的伤害而能繁衍,据报道,该菌与自身免疫胃炎有密切关系,尤其与活动性慢性胃炎关系较大,该菌与消化溃疡有关,据国外文献报道慢性胃炎的检出率是55%~80%,胃溃疡检出率是54.5%~85.7%,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是69.2%~100%。在我国慢性胃炎中活动性胃炎的Hp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者。
Hp引起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机理,据报道此菌含有丰富的尿素酶,并有强大的分解尿素的作用,其尿素分解率(NH4-/mg蛋白)为36μmol/min±28μmol/min尿素分解后产生氨,一方面氨本身对细胞连接处有毒性作用,使组织损伤破坏了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屏障使溃疡持续存在,另方面氨缓冲胃酸(碱化胃粘膜)损害粘膜的H+逆扩散使酸敏感性微生物向胃内转移,在十二指肠溃疡有活动性炎症时,该菌可殖居于胃已化生的上皮细胞处,胃化生和Hp的这种关系,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原因。另Hp与胃癌的关系,一些文献报道可知,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0%~25%,认为慢性胃炎为癌前期,因慢性胃炎与Hp关系密切故检出率高。
关于治疗方面,由于Hp的研究推动了临床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治疗,目前主要是抗生素及枸椽酸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