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痰证之一。
①即燥痰。《医宗必读·痰饮》:“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又名气痰。”
②梅核气类病证。《医学入门》卷五:“七情痰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又曰:“七情郁成,咯出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汤;久者换苏子加黄芩、山栀、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③素有痰疾,因气恼而喘咯咳唾的病证。《泰定养生主论》:“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痰证之一。
①即燥痰。《医宗必读·痰饮》:“在肺经者,名曰燥痰。又名气痰。”
②梅核气类病证。《医学入门》卷五:“七情痰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又曰:“七情郁成,咯出不出,咽之不下,形如破絮,或如梅核,四七汤;久者换苏子加黄芩、山栀、海石、三仙丸、千金指迷丸。”
③素有痰疾,因气恼而喘咯咳唾的病证。《泰定养生主论》:“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