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草纲目拾遗》 飞鸾草

    作者: 赵学敏

    秋景杂记∶飞鸾草生钱塘葛岭后山金鼓洞,洞在道士庖之右,涉泉入洞,暗处仰见一线天光,光中见有此草。形如飞鸾,有头有翅,有三尾,雪中开五色花,中抽一茎直上着花,叶状如金丝荷叶,草面绿而背银红色光者,可治病。有黑毛而不开花者,乃断肠草。能杀人。不可误采也。故须雪中见花者为真,根如老姜,入药用叶。

    性上升,味苦寒,治咽喉及口内诸病,取叶七片,滚水冲服。立愈(此草味虽苦寒,性反不下降,而独上升,见物即沾,窜烈可知。以此草冲于水中,用指蘸之,则苦寒全在指上,其水即淡。若沾唇,则味在唇上,水虽咽下,而味不入喉也。故治咽喉者,须以小管灌于喉中,或令病患张大口,用匙灌入,直达喉所。则味在患处矣。金鼓洞左近背阴地亦有之)。

更多中医书籍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张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