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病源论》云∶肠痈者,寒温不适,喜怒无度所致,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少腹微强,小便似淋,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而穿脓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去脓血。惟宜急治之。又大便脓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痈。猝得肠痈而不晓,治之错者则杀人。
《千金方》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抑强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
又云∶绕脐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愈。
又方∶大黄(四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五十枚)冬瓜仁(一升)芒硝(二两)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尽服,当下脓血。
《集验方》治肠痈汤方∶薏苡仁(一升)牡丹皮(三两)桃仁(三两)冬瓜仁(一升)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范汪方》治肠痈方∶大黄(一斤,金色者)大枣(十六枚)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须臾攻痛如火烧之,痈坏血即随大便出。
《医门方》疗肠痈方∶甘瓜子(一升,碎)牡丹皮大黄(别浸)芒硝(各三两)桃仁(去尖)甘草(炙,各二两)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黄,更煮二三沸,绞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当下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