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伤寒之邪,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人皆知之,而里中之里人所不知也。何谓里中之里?阳明胃腑是也。三阳、三阴之邪,一入胃腑,则无复传,故曰里中之里也。或谓三阴经,脏也。阳明胃,腑也。岂有腑深于脏者乎?答曰∶阳明居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犹之溪谷,为众水之所趋也。夫以阳经与阴经较,则三阴为深;以阴经与胃腑较,则胃腑为尤深也。三阳、三阴之经,环绕乎胃腑,处处可入。有自太阳入腑者,有自本经入腑者,有自少阳入腑者,有自太阴入腑者,有自少阴入腑者,有自厥阴入腑者,一入胃腑则无复传,故曰里中之里也。治伤寒者,先明传经、直中,即于传经之中,辨明表里,更于表里之中,辨明里中之里,如此则触目洞然,治疗无不切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