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秋冻”也要量力而行

    正当人们谈论北京“秋老虎”是否下山时,盘踞在蒙古国地区上空的一股势力较强的冷空气悄悄侵入到本市及华北地区,造成该地区从上月月底开始气温骤然下降。据气象观测资料显示,本市今年9月1日-5日一候的平均气温已降到20.4℃(气象用语,每5天为一候)。如果依据气候学上“候平均气温小于22℃,大于10℃为秋季”这一划分季节标准,则本市已从上月末进入名副其实的秋季了,与往年相比约提前一星期的时间。

    随着天气的迅速转凉,人们自然就会想起那句流传已久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格言来了。

    所谓“秋冻养生”,是指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的逐渐降低,天气的转凉,人应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以便逐渐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逐渐地适应寒冷天气,以达到强身健体少生病的目的或效果。

    需要指出的一是“秋冻”应看“天时”。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即“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还一味地追求“秋冻”而不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反而会招灾惹病,感冒和某些呼吸道疾病就会“不请自来”;二是“秋冻”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对于那些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以及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则是不宜“秋冻”的。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因为这种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更多中药材
  •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任某,40岁,农民工。2009年9月10日初诊,在外打工两年,常干重活累活,平素以酒解困,渐致性欲淡漠,阳事举而不坚,或不能完全勃起,时或头晕。回家与妻子圆房很不如意,自行购买雄狮丸、男宝、回春丹等强壮药,服......
  •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