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医学启源》 气之薄者

    作者: 张元素

    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 气平味甘,止〔消〕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言〕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主治秘〔要〕》云∶性温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五∶止泻一也。利小便二也。开腠理三也。除虚热四也。生津液五也。刮皮,捣细〔用〕。

    泽泻 气平味甘,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主治秘〔要〕》云∶味咸性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入肾经一也。去旧水,养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肿疮四也。又云∶咸,阴中微阳,渗泄止渴。捣细用。

    猪苓 气平味甘,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主治秘要》云∶性平〔味淡〕,气味俱薄,升而微降,〔阳也〕。其用与茯苓同。又云∶甘苦,纯阳,去心〔中〕懊 。去黑皮,里白者佳。

    滑石 气〔寒〕味甘,治前阴窍涩不利,性沉重,能泄气,上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不比与淡渗〔诸药〕同。白者佳,捣细用;色红者服之令人淋。

    瞿麦 气寒,味苦〔辛〕,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痈肿排脓,明目去〔翳〕,破胎堕胎,下〔闭〕血,〔逐〕膀胱邪热。《主治秘〔要〕》云∶阳中之阴,利小便为君。去枝用穗。

    车前子 气寒味甘,〔阴癃气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捣细用。〕

    木通 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刮去粗皮用。

    灯草、通草 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便〕,除水肿、〔癃闭〕、五淋。《主治秘〔要〕》云∶辛甘,阳〔也〕,泻肺,利小便。锉细用。

    五味子 气温味酸,大益五脏气。〔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 、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之,使人精神、元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药 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二分,炙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主治秘〔要〕》

    云∶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又云∶酸苦,阴中之阳,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引经,止中部腹痛。去皮用。

    桑白皮 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痨羸瘦,补虚益气,〔泻〕肺气,止吐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去皮用。

    天门冬 气寒,味微苦,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人参、黄 ,用之为主,〔神效〕。《主治秘〔要〕》云∶甘苦,阳中之阴。汤浸,晒干,去心用。

    麦门冬 气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主治秘〔要〕》云∶甘,阳中微阴,引经酒浸,治经枯、乳汁不下。汤洗,去心用。

    犀角 气寒,味苦酸,主伤寒、瘟疫头痛,安心神,止烦渴霍乱,明目镇惊,治中风失音,小儿麸豆,风热惊痫。〔镑〕∶末用。

    乌梅 气寒味酸,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用。

    牡丹皮 气寒味苦,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药,是犀角地黄汤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阴中之阳,凉骨热。锉用。

    地骨皮 气寒味苦,解骨蒸肌热,主消渴、风湿痹,坚筋骨。《主治秘〔要〕》云∶阴,凉血。去骨用皮,碎用。

    枳壳 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主治秘〔要〕》云∶性寒味苦,气浓味薄,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破心下坚痞一也。利胸中气二也。化痰三也。消食四也。然不可多用。又云∶苦酸,阴中微阳,破气。麸炒,去〔瓤〕用。

    琥珀 气平味甘,定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主治秘〔要〕》云∶甘,阳,利小便,清肺。

    连翘 气平味苦,主寒热瘰 ,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胃虫,通五淋。《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其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疮疡须用三也。手搓用之。

    枳实 气寒味苦,除寒热,去结实,消痰癖,治心下痞,逆气,胁下痛。《主治秘〔要〕》云∶气味升降,与枳壳同,其用有四∶主心〔下〕痞一也。化心胸痰二也。消〔宿〕食,散败血三也。破〔坚积〕四也。又云∶纯阳,去胃〔中〕湿。去〔瓤〕,麸炒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