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大泡通皮

    《中药大辞典》:大泡通皮拼音注音Dà Pào Tōnɡ Pí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茎皮

    功能主治

    《贵州民间药物》:"治未破皮之骨折,用鲜大泡通皮一把,捣烂拌烧酒,先将骨折处复位,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大泡通皮拼音注音Dà Pào Tōnɡ Pí别名

    枝子皮

    英文名Bark of Delavay Schefflera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的茎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delavayi (Franch.) Harm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茎皮,多为鲜用。

    原形态

    乔木灌木,高3-8m。茎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壮,幼时必生黄棕以星状绒毛,后即脱落;具白以片状髓心。掌状复叶有小叶4-7;叶柄长4-16cm,最长可至70cm,幼时密生星状绒毛,成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cm,最长可达35cm,宽2-8cm或稍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形至圆形;全缘具疏离不整齐粗齿或1-3浅裂至深裂,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灰白以或黄棕色星状绒毛,主脉粗而明显;侧脉8-12对,上面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网脉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为绒毛掩盖而不隆起。花无梗,穗状花序聚生成大圆锥花序顶生,长12-1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均密被星状绒毛,后毛逐渐脱落,分枝长10-30cm;苞片卵形,长4-5mm,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1-2mm,均密被星状绒毛;萼长1.5-2mm,疏被星状短柔毛,边缘有4-5齿;‘花瓣4-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无毛,花白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不明显,花盘隆起。果实球形,直径约4mm,紫黑色,几无毛;宿存花柱长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性味

    味苦;涩;性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治未破皮之骨折,用鲜大泡通皮一把,捣烂拌烧酒,先将骨折处复位,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全国中草药汇编》:败毒草别名耳叶金毛裸蕨来源蕨类裸子蕨科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 auriculata (Fr.) Ching,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四川、云......
  • 拼音注音Bài Huǒ Cǎo别名小黄馨、常春小黄馨、火炮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humile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3500m的......
  • 《中药大辞典》:败酱拼音注音Bài Jiànɡ别名鹿肠(《本经》),鹿首、马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蘵(《纲目》),野苦菜(《植物名实图考》),苦猪菜(《江西中药》),苦斋公(《四川中药志》......
  • 拼音注音Bài Jiànɡ Cǎo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来源本品为败酱草科植物黄花龙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苦斋)P. villosa (Thunb.) Juss......
  • 《中药大辞典》:辫子草根拼音注音Biàn Zi Cǎo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小叶三点金的根。夏、秋采收。性味江西《草药手册》:“甘,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止血,通络。治黄疸,痢疾,小便淋痛,风湿痛,咯血,崩漏,白带,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