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字典
词典
成语
古诗
国学
百家姓
中医文化
常见生僻字
瘈
祇
胝
迣
陟
墆
潪
疐
茋
柣
窒
至
剬
隲
郅
廌
扻
擳
栉
櫛
瀄
雉
凪
摨
枝
疷
衹
臸
峙
戠
殖
汁
肢
跱
犆
職
摭
黹
伿
徴
徵
之
侄
値
值
偫
傂
儨
制
劕
劧
卮
厔
只
吱
咫
址
坁
坧
垁
埴
執
墌
夂
妷
姪
娡
嬂
寘
崻
查汉字
搜索
热门搜索:
㩧
㩭
㪍
㬍
㬧
㱟
㴾
㶿
㹀
䂍
䊿
䍨
䍸
䑈
䒄
bǐ
貏
拼音:
bi
注音:
ㄅㄧˇ
部首笔画:
7
总笔画:
15
汉字结构:
左右结构
简体部首:
豸
造字法:
五笔86:
EERF
五笔98:
ERTF
五行:
Unicode:
U+8C8F
四角号码:
26240
仓颉输入法:
BHHHJ
GBK编码:
规范汉字编号:
貏字拼音(带声调)
bǐ
貏字笔顺
撇捺捺撇折撇撇撇竖折横横撇横竖
貏字的组词
与貏相关的成语
基本解释
●
貏
bǐ ㄅㄧˇ
◎ 〔貏豸〕(山势)渐平,如“陂池貏貏。”
汉语字典
[①][bǐ][bèi][《集韻》補靡切,上紙,幫。][《集韻》部靡切,上紙,並。]见“貏豸”。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酉集中】【豸字部】 貏; 康熙笔画:15; 页码:页1202第16
【集韻】補靡切,音彼。【史記·司馬相如傳】陂池貏豸。【文選·李善註】貏豸,漸平貌。 又【集韻】部靡切,音被。義同。
字源字形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韩国明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