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成药分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成药品种达8000余种,如何对其科学分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中成药分类方法很多,但在现实工作中发现,这些分类方法虽各有取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病证分类法

    病证分类法以科系为纲,以病证为目进行分类介绍。将科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肿瘤等;系则只把内科分为肺系、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经络肢体及其他,其他科不分系。科(系)下设病,病下设证,分类介绍。病证分类法虽具有方便临床医生使用和指导新药研发的优点,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医病名的滞后性削弱了病证分类法的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解决病名落后于临床的问题,也引入了一些西医病名,如肝炎、肺癌、前列腺炎、高脂血症、心肌炎等,这些西医病名的引入,扩大了中医体系的结构,增强了其活力。但一些原有的中医传统病名,尤其是五官科、皮肤科的病名,如胞肿如桃、天行赤眼、喉喑等,仍显太古老,不要说是患者,就连一些临床医生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二是中医证型的不规范影响了病证分类法的科学性。中医证候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证名的不统一性和证型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一些原有品种功能主治中的证型繁杂混乱,难以用现在已有的证型分类概括,另一方面,现代开发的新药多以复合证型为主,这也造成原有的单一证型无法涵盖。这些都需要不断加入新的证型,而这种证型的扩张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将是无限的。另外,病证分类法尚存在一药多病证不便归类的问题。

    功效分类法

    功效分类法是将中成药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表里双解剂、补益剂、安神剂、开窍剂等22类。功效分类法虽具有概念清晰以及便于与西药接轨的优点,但也存在一药多功效不便归类这一突出问题。如补中益气丸既能补中益气,又有升阳止泻和甘温除热的功效,这种功效的交叉,为功效分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现代新药复合证型越来越普遍,功效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分类的困难就更显突出。

    笔画分类法

    笔画分类法是一种通用的分类法,但其专业性差,且不能反应中成药之间相互联系,多是在编书时进行笔画索引以方便读者使用。

    剂型分类法

    为了保证中成药的质量规格,统一成药的配方和制法,一些中成药制剂手册多采用按剂型分类的方法,将中成药分为丸、散、膏、丹、酒、露、茶、锭、其他剂型等,此法最大的优点是突出剂型特点,不足之处在于其使用的局限性,一般必须配合其他分类法以补其不足。

    混合分类法

    混合分类法是在总结前人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功效分类、病证分类等方法混合起来的一种分类方法。混合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分类较复杂,不便掌握,故现在较少使用。

    可以看出,无论是病证分类法、功效分类法、笔画分类法还是剂型分类法,都存在一定不足,难以分类清楚。从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考虑,目前中成药的分类应采用多元化的分类方法,即以一种分类法为主,附以其他分类法做索引参考。以哪种分类法为主,则应根据读者对象决定。如以药剂人员为主,则可采用以剂型分类法为主,其他分类法做索引参考。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要,还尽可能避免了由于著者学术观点不同和一个中成药品种具有多种功效在分类时归属不同类别而带来的不便。

    但要解决中成药分类方法的根本途径,还要从根源入手,因为中成药分类方法不统一的根源在于中医对病、证、法的欠规范和欠标准化,只有从根源入手,方能“治病求本”。中医病、证、法的形成有着传统中医理论特殊的学术背景,其标准化、规范化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随着中医病、证、法规范化进程的不断进行,相信最终必将找到一种科学的、由博返约的中成药分类方法。

更多中药材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