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懒汉”原是“心”有病

    49岁的农民老张,背负“懒汉”的恶名长达20多年。在乡亲眼里,作为壮劳力的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农家活一点儿也拿不起来,趟地趟上二、三垄,就觉得胸闷、胸痛、气短,严重时甚至都要晕厥过去。让老张苦闷的是,去了多次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做了心电图检查和X线照射,看了无数次医生,啥毛病也没发现。在街坊邻里看来,他就是个名副其实的懒汉。

    一心要证明自己清白的老张,专程来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做“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接诊的医生是全省首位医学影像学博士后、该院CT室主任孙建男教授。当得知老张20多年的遭遇后,孙主任查得格外仔细。检查结果出来了,老张的心脏的确有异常,这种异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心脏病,而是先天性血管变异,学名称之“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

    先进的医学科技手段,终于为“懒汉”老张洗清了“冤屈”。孙建男教授解释说,一般人的冠状动脉通常走行于心脏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而老张的部分冠状动脉却长在心脏肌肉内,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浮出到心肌表面来,这为“壁冠状动脉”,覆盖其表面外形似“桥”的心肌纤维称为“心肌桥”。由于心肌纤维覆盖了部分冠脉血管,当心脏收缩时,会“挤住”血管,导致冠脉管腔相对狭窄,影响局部心肌供血,从而引发心悸、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状动脉心肌桥作为常见的解剖变异现象,其尸检检出率高达15%~65%。1960年人们经冠状动脉造影时,才在临床中发现1例患者,并首次在临床引入“心肌桥”的概念。长期以来,“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始终被认为是良性病变,而随着检查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认识到“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可产生一定影响,并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心肌桥”多见于原发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且多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期,“心肌桥”导致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移植后猝死等并发症的报道开始逐渐增多。

    目前,常规的冠脉造影仍是临床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但因种种原因,临床检出率尚不到2%,多数病人被临床漏诊。当心脏以正常节律收缩时,壁冠状动脉不易形成阻塞,而在情绪紧张或剧烈活动时,由于“心肌桥”的频繁挤压,易使壁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而引发心肌缺血。本文提到的农民老张,就是因为医生大多不认识此病,加上常规身体检查缺乏特异性,因而多年来未被确诊。让人欣喜的是,现今最先进的多排CT血管成像和多层面重建技术,可提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在诊断和筛查冠心病的同时,能进一步观察并确诊“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等各种解剖变异,并能检测“心肌桥”的位置、厚度等,由此解释患者一部分的临床症状。

    孙建男教授指出,“心肌桥”的不同临床表现与其厚度、壁冠状动脉的长度以及血管受压的程度有关。像老张这样的病人,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或尽量减少繁重的体力劳动。临床中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朱某某,男,39岁,发现蛋白尿一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现尿蛋白3+,血压150/90mmHg,主诉腰膝酸软,舌淡紫,苔白,脉弦。辨证属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处方:生黄芪40克,党参20......
  • 痔疮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好食肥甘厚腻或煎炒燥热之物,以致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长期积聚大肠;或因嗜酒成瘾,湿热下注,蕴聚肛门,致使经脉壅阻,筋脉驰纵,从而形成痔疮,反复发作。患者多辨证为实证、热证。刺络放血疗法就是针对实证、热证患者......
  • 雷鸣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
  •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