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我国微生物保藏亟待“输血”

    数量规模小,资源利用差,机构功能少

    我国微生物保藏亟待“输血”

    2004年03月12日

    从刚刚结束的“21世纪微生物资源中心的使命国际研讨会”上传来消息,相对于发达国家91万多株的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量和庞大的经费支持来说,10万株左右的保藏量和有限的资金投入正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及开发捉襟见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认为,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藏数量和信息量、资源利用及保藏机构功能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从数量和规模来讲,据2003年5月的统计数据,我国大陆区域保存的各类微生物只有10万株左右,各菌种保藏中心只有每个物种包括一群菌株的表观特征信息,根本无法实现对菌株间差异的进一步鉴别。而发达国家保藏中心均具有全面记载物种特性的数据库,对每一个保藏物都有一个详细的档案,信息涵盖量很大。从保藏业的发展来看,发达国家的培养物保藏中心每年都在大量增加保藏物的数量,并开发相关产品,在国家少量投资的基础上已经实现自我良性发展。而我国的菌种和培养物保藏中心多年来主要是保存已有的菌株,对新增菌株及保藏菌株的研究与利用很少,更缺乏对保藏菌株的功能评价和生物特性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初筛。同时,我国保藏机构在功能上也存在不足。发达国家的菌种保藏中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当强的研究力量及研发部门,除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外,还有一支基础较好的研究队伍。而我国保藏中心只是一个纯粹的保藏机构,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队伍,又与研究部门脱节,造成了保藏和服务功能的低下。

    对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种库中心主任周宇光认为,造成目前我国菌种保藏现状的原因与我国长期以来资金投入、技术落后,设施、方法等没有紧跟国际发展趋势有关系,而我们的组织结构、体制及应用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据了解,周宇光所在的中科院微生物菌种库是中国科学院所属10个保藏中心最大的一个。目前中国科学院10个库获得国家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各个库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而从自然界分离并保存一个微生物物种需要5000美元。部分库仅能勉强维持,无法实现进一步发展。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典型培养保藏委员会植物离体种质库主任石雷博士认为,国家对生物资源库的投入应像对植物园和标本馆一样重视。因为这些活的、可繁殖的物种资源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技术支撑,为解决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提供途径和手段。

    针对我国生物资源保藏现状,中科院生命科学院与生物技术局段子渊博士认为,建立生物资源的共享机制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应首先在全国建立一个生物资源保藏和利用的平台,并不断提高保藏能力和研究水平,为科研、生产领域的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的需要。

    相关链接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生物类群,其生活的范围最广,生物多样性也最为丰富,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微生物资源也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界和相关的生物技术产业对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目前,这些有价值的资源迫切需要一个高标准的保藏库——微生物资源中心进行妥善保存,以便随时获取。随着对微生物在科研和生物技术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功能评价已逐渐成为国际上资源收集和保藏的新目标。

更多中药材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