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二陈汤加味治疗偏头痛

    《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第27卷第1期报道了湖北省罗田县万密斋医院闫坤明医生应用二陈汤加味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

    闫医生共收治了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20例。

    治疗组用二陈汤基本方:半夏、茯苓各12g,陈皮、甘草各6g,生姜3片,乌梅1枚。兼瘀血证者,加赤芍、桃仁各10g,丹参15g,川芎、红花各6g;肝火偏亢者,加桃仁、酒黄芩、龙胆草、丹皮各10g,钩藤6g;痰多者加苍术10g;便秘者加大黄10g。各型均可酌情加用蔓荆子、荆芥、蒺藜。对照组:发作时服麦角咖啡片2片,30分钟后疼痛未缓解者,加服1~2片,24小时内不超过6片,1周内不超过10片。同时口服安定,1日3次,每次5mg。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0.05。

    本病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或瘀血阻络所致,故治疗多以平肝熄风、化瘀通络为法。宿痰阻络是本病主要病机,故治以祛痰为主,辅以疏风、泻火、化瘀等法。二陈汤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擅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燥湿,令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亦可制半夏之毒,且可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乌梅收敛,与半夏为伍可收可散;甘草调和诸药。对症加减:有肝经风火偏亢者,加栀子、龙胆草、黄芩直折火势,并制半夏、生姜之温,可收泻火、清热、化痰之良效;有瘀血者,加桃仁、丹参、红花、赤芍、川芎,以祛瘀、化痰、通络;荆芥、蒺藜、蔓荆子均为祛风之要药,寒温并用,制其性而扬其功。诸药相配,力并兼行,使痰消、瘀祛,经脉通利,则头痛自宁。(本版所刊处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更多中药材
  •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8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载范铁兵“论肝为血室”一文,重提柯琴等“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男女皆有”等旧论。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妥当。肝脏虽然与血室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就说“肝为血室”或将......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笔者在临证中常......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组成和用法公丁香、吴茱萸、厚朴、枳壳、羌活各等分,入小型粉碎机碾成极细粉末,每用2~3克填入脐中,外用活血止痛膏贴住,勿让药末外漏。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度。方解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疗原则以......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