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章太炎对中医的贡献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他是鲁迅先生的老师,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话、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均有深邃的研究。太炎先生又很精通医学,曾对中医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在此方面的成就,与其他学科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少被人知。

    章太炎先生出身于世医之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三世皆知医”。他的祖父章鉴,“少习举业(指准备参加科学考试),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学书,研究三十年。”后来成了一名为乡人治病的专业医生。他的父亲章濬也是“生平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尤其是他的伯父章钱,更是当地一位医术精湛的名医,并且在医学上曾对幼年的太炎作过多方面的指点。从1890年起,章太炎跟从汉学大师俞樾先生学习深造7年,尽得其传。俞樾既精通国学,又兼通医学。太炎先生深受其影响,不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太炎先生因支持戊戌变法,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反对表世凯称帝等,先后多次被捕入狱,也曾多次逃亡到日本。他在第3次亡命日本期间,曾搜求宋、明医书精本,收集各种古代医方验方,分类撰编成《手写古医方》。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先生回到中国,又因“二次革命”失败而被袁世凯囚禁3年。在此期间便悉心钻研医学。他于1913年写信给夫人汤国梨说:“翻阅医书,此为性之所喜……家中医籍尚多,务望保藏勿失。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吾人之志也。”他在1914年又给夫人写信说:“平生之好,又在医学。君亦当涉猎于此,愿同注意。家中颇有医书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数年搜求,远及日本,而后得之,望为我保持也。”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章太炎先生恢复了自由,出狱后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各种革命活动,同时也从未放弃过对医学的精心研究。

    太章先生曾患黄疸,竟然“自治得愈。”后来又病“宿食”,依旧自开处方,初以平胃散治之,引起发热;复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仍然无效。他只好去找当地名医仲右长求治。仲医生说,您所开的处方倒也不错,但不该将小柴胡汤原方中的黄芩减去而加芍药,这是一个小小的失误。现今应恢复使用黄芩,去掉芍药,再减少一点生姜的用量就可以了。按照仲医生修改过的处方服药,仅仅服用2剂就取得了良效。太炎先生深有感慨地说:“增损一味,神效至此!”从此以后,他治病更加严谨,医术也不断地得到提高。他除了自治疾病之外,也曾为亲属或友邻开过处方,还曾为邹容和孙中山先生开处过药方。这些处方大多蕴含着太炎先生在医治疾病方面的某些精明独到的见解。

    章太炎先生以儒攻医,他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因根底雄厚,高瞻远瞩,曾发表过不少具有精辟见解的医学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上世纪80年代曾组织有关专家及章氏家属,重新搜集整理出版《章太炎全集》,共分为8册陆续出版。其中第8册为医学专论,共收载医学文稿134篇,直至1994年12月才出版问世。在上述134篇之中,涉及中国医学史的有3篇;为某些医学论著撰写的序文有7篇;对各种医籍作考证的有7篇;评论医术的有15篇;研究《伤寒论》的有23篇;研究《全匮要略》的有12篇;研究温病的有9篇;研究杂病的有7篇;研究方药的有12篇;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有7篇;研究中、西医学汇通的有12篇;给当时某些医家所写信函有12篇;其他如医学建议、提辞及为医学名家撰写挽联等有8篇。这些文稿大体上反映了章太炎先生各个时期所参加的医药活动及其主要医学研究成果。

    太炎先生最推崇张仲景,曾经撰写过《张仲景事状考》,对张仲景的生平特别是出任长沙太守的历史作了精确的考证。他在《医术评议》中赞颂张仲景说:“精而不迂,其惟长沙太守。”他针对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发表的论文也最多,共有35篇。他认为张仲景所倡导的辨证论治原则处方用药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解决临床上所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疑难问题,因为有良好的疗效。他在论述温病的篇章又指出,包括流感在内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同样应当运用张仲景所倡导的辨证论治原则去加以诊断治疗。

    章太炎先生还热心于中医教育。1927年,中国医学院在上海创立,公推太炎先生为首任院长,先生欣然就任。这是上海最早筹办的一所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医高等院校。学院共招收学生13期,造就医学人才甚众。1928年不少医学专家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同样推举太炎先生为院长,太炎先生亦毅然就任。学院的发凡起例,皆由太炎先生亲自手订,并为《上海国医学院院刊》亲笔提写刊名。该校在办学的过程中,注意抛弃中、西医之成见,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办学。

    1934年太炎先生迁居苏州,又应邀出任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名誉校长和国医研究院院长。他亲自为校刊《苏州国医杂志》题写刊名,并为学校书写了“诚敬勤朴”4个字的校训。他还定期为师生讲演,亲自讲学,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深受师生爱戴。他毕生对中医教育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更多中药材
  •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
  • 山药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虚劳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疗脾胃不足和肾气不足。但有湿热实邪者(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黄腻等)不宜多服;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干结者不宜食用;山药淀粉酶不耐高热,不宜长时间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药和甘遂,也不要和......
  •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虽然降压效果快,但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试着按摩穴位来帮助降压。以下是三个降压效果好的穴位。百会穴百会穴具有平肝潜阳、镇肝熄风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按摩百会穴可以调节微血管的收......
  • 一.野菊花是深黄色的管状花,质轻,气香,性苦寒。入心去心火,防血压高,增加心脏负担,伤心,消除心烦。心在舌头上开悟,心火一下降,也能去除口干舌燥。所有的痛痒都属于心脏,故野菊花还可以去除疖痈、喉咙痛、止痒等。入肝去肝火,防肝阳上亢引起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