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例一:刘××,男,46岁,住院号:33021。被火车撞伤,深度昏迷14小时,于80年1月19日6时收住外科。查:体温36.4℃,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80毫米汞柱,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存在,眼睑水肿,且有瘀斑,鼻筷有瘀血,头皮裂伤,外耳道无血及脑脊液流出,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可闻及粗大鼾声。诊断:脑挫伤,因无开颅探进指征,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住院21天,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处于半昏迷状态。遂结合中医治疗,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生姜2片,葱白两根,九剂,神志渐趋清楚,能简单答话,仅感头晕头痛,无呕吐,进食正常,能下床活动,住院47天,痊愈出院。随访三年,能政党工作,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

    例二:张××,女,42岁,职工,住院号:47299,骑自行车跌倒,昏迷红二十分钟,剧烈头痛,呕吐4天,于1982年1月19日收中医科。查:体温37.1℃,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8/7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急性痛苦病容光焕发,头枕部、顶部和额部有明显压痛,诊断:脑挫伤。治以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6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6克,生姜三片,葱白三根,二剂,呕波士顿止,进少量半流汁,仍头晕头痛,继守上方十剂。头痛止,能下床活动,食欲增进,住院35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能正常工作,无后遗症。

    例三:翁××,男,26岁,工人。住院号:31667,从行进的机动三轮车上跳下,左手及鼻唇部着地,当即昏迷,于1978年10月27日下午半收外科。查:体温38.7℃,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左头顶有3×2厘米的伤痕,鼻及上唇擦伤,左腕擦伤肿胀明显。诊断:脑挫伤。治以养血安神,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与归脾汤化裁:枣仁15克,远志9克,石菖莆6克,郁金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枳壳9克,苡仁30克,茯芩15克;8剂。神志清楚,头痛身痛减轻,精神尚可,食欲增进,二便调和,能下床活动,住院23天。痊愈出院。随访二年半,能正常工作。

    (二)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法治疗争腹症

    急腹症常见腹痛,腹胀,便结等,多属六腑等病象,腑的功能是以下行通降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即所谓“不通则痛”,因此,“以通为用”是治疗急腹症的总则,我们根据《金匮要略》“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灵活运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等药组成复方,治疗20例急性阑尾周围脓肿,均获满意疗效。(见附表)

    附表 急性阑尾炎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总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药物

    疗效

    胡××

    35

    61334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银花,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

    4剂愈

    夏××

    59

    63585

    大黄,赤芍,桃仁,冬瓜仁,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苡仁

    5剂愈

    秦××

    46

    64167

    大黄,丹皮,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

    4剂愈

    陈××

    45

    63598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银花,连翘,败酱,红滕,苡仁

    5剂愈

    周××

    12

    63618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

    4剂愈

    龙××

    51

    63838

    大黄,丹皮,赤芍,桃仁,蒲公英,厚朴,枳壳,苡仁

    6剂愈

    严××

    40

    64353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附制片,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

    3剂愈

    杜××

    21

    63650

    大黄,丹皮,冬瓜仁,蒲公英,地丁,当归,白芍

    5剂愈

    夏××

    27

    63347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附制片

    4剂愈

    杨××

    34

    66475

    大黄,丹皮,桃仁,蒲公英,地丁,二花,连翘,败酱,苡仁

    5剂愈

    王××

    23

    65032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连翘,地丁,败酱,苡仁

    7剂愈

    郑××

    30

    6438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

    7剂愈

    陈××

    24

    63384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

    3剂愈

    倪××

    45

    6414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

    6剂愈

    余××

    30

    63899

    大黄,丹皮,桃仁,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

    6剂愈

    杨××

    37

    63155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二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桔梗

    5剂愈

    曾××

    22

    66666

    大黄,丹皮,冬瓜仁,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苡仁,地丁

    6剂愈

    郑××

    25

    63289

    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

    4剂愈

    陈××

    42

    64472

    当归,赤芍,冬瓜仁,制附片,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

    9剂愈

    孔××

    50

    63332

    银花,连翘,当归,赤芍,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

    8剂愈

    (三)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和乳房脓肿

    魏×× 女,25岁,工人。住院号:4714。双侧乳腺反复肿痛四月。产后四天双侧乳腺肿痛,畏寒发烧,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不显,近两天左侧乳腺肿痛加剧,伴高烧。于1982年1月7日收中医科。查:本温39.7℃,脉搏124次/分,血压110/80毫米汞柱,咽部轻度充血,左侧乳腺红肿,有明显压痛,右侧乳腺外下象限有压痛,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薄黄。诊断:双侧乳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化裁:银花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王不留行9克,青皮12克,陈平12克,漏芦12克。两剂。体温正常,双侧乳腺疼痛明显减轻,左侧乳腺内下象限红肿消退,内上象限可触及4×4厘米肿块,无明显波动感,右侧乳腺未触及肿块,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脉弦继上方六剂,双侧乳腺不再疼痛,肿块消失,食欲可,体温正常,苔微腻,脉缓,痊愈出院。

    (四)清热解毒与活血开窍法治疗急性筛窦炎

    刘××,女19岁,工人。住院号:48837。因前额头痛,眼睛发胀半个月,伴农鼻涕三天,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滴鼻净等治疗,疼痛未减,4月10日副鼻窦华氏位片:左侧筛窦密度增高,边缘不清,左侧额窦上缘欠佳。意见:左侧筛窦炎。于1982年4月13日收中医科,诊断:鼻渊(急性筛窦炎)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开窍:苍耳子12克,辛夷花9克,白芷9克,枸杞12克,菊花12克,银花12克,地丁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细辛1.5克,五味子9克,15剂。前额疼痛消失,食欲可舌质淡红,苔菁白,脉弦。继守上方治疗,于5月14日拍片:额窦,双上颌窦及筛窦各窦腔清晰,住院32天,痊愈出院。

    (五)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法治疗胃十二指肠复合多发性溃疡

    江××,男,36岁,干部,住院号:20301。上腹部疼痛,吐酸一年余,反复黑便7次,曾因上消化出血,在内科住院6次,近一月来上腹部疼痛加剧是。于3月26日作胃镜检查。诊断:胃十二指肠复合多发性溃疡。于1982年3月30日收中医科。查:体温、血压正常、心肺正常,腹软,剑突下有轻度压痛。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白芨15克,杭芍15克,玄胡15克,乌贼骨28克,黄芪15克,焦白术12克,山药15克,麦冬12克,干姜6克,肉桂9克,地榆炭15克,厚朴9克,18剂。上腹仍有隐痛,睡眠欠佳,舌质炎红,苔薄黄而腻。守上方去山药,干姜,地榆炭,厚朴,加枣仁15克,远志9克,砂仁6克,佛手9克,20剂。腹痛消失,不吐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住院48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无复发,能正常工作。

    (六)清热利湿和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痢疾

    例一:吴××,男,21岁,农民,住院号:13531。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红多白少,日达10余次,时发时止,已10余年久治难愈近二月加剧,伴头晕心悸,胸闷不饥,腰酸背胀,神疲乏力,口不干渴,小便如常。大便常规:有阿米巴包囊体,细菌培养阴性,于65年4月28日收传染科,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化裁:白头翁15克,秦皮9克,黄柏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二花15克,连翘9克,葛根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木香6克,地榆炭9克,21剂。症状消失,在便常规三次正常,细菌培养阴性,痊愈出院,无复发。

    例二:余××,男,25岁,教员,住院号:13265。腹痛里急,下痢后重,大便稀溏,日达4至5次,时发时止年余,久治难愈近月加剧,于1965年3月29日收传染科,大便常规有阿米巴包囊体、吞噬巨细胞与脓球,大便细菌培养,有福来氏痢疾杆菌生长。诊断:慢性细菌痢疾与阿米巴痢疾。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葛根芩连汤与芍药汤化裁:葛根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山楂炭15克,木香6克,14剂,症状消失,大便常规三次正常,细菌培养阴性,痊愈出院,无复发。

    近几十年来,有关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的报导较多,我们认为把辩证与辩病有机地结合,取长补短,更全面常握疾病的实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祖国遗产的重要治则。活血化瘀法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更多中药材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