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缓解牙疼32便方

    缓解牙疼32便方

    ⑴牙痛急救:

    a.服用布洛芬,一种抗炎镇痛药。

    b.将冰袋放置于疼痛最严重部位。

    ⑵穴位疗法:

    a.上齿疼痛,指压“迎香”穴道。

    b.下齿疼痛,则左右手指般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桡骨延伸,寻找一压就有痛感之处,一边吐气一边指压10秒,反复压20次。

    c.指压合谷穴,温溜穴,下关穴,颊车穴,平安穴也可收到减轻疼痛。也可艾炙,针灸,刮痧该穴。

    d.找出牙痛点(位于手掌面第3,4掌骨之间,距离指掌横纹近侧3毫米处)用3厘米毫针快速穴位进针,深1.5厘米左右,大幅度捻转提插,同时用口深吸气,当有较重酸胀感时,留针5分钟。右侧牙痛针左侧,反之针右手。

    e.牙痛时,男左女右,用艾叶烧拇指叉两次,或用艾条炙拇指叉。

    ⑶中药疗法:

    a.车前草,鱼腥草,两面针,灵仙各30克,石膏50克,甘草,甘菊麻各5.5克,砂锅煎服后,能保长期不牙痛。

    b.细辛1钱,黄柏1钱,水煎漱口,不可咽下。

    c.玄参30克,生地30克,土牛膝4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d.鲜石菖蒲30克,将其捣烂取汁,滴于患侧耳孔,一次3滴,一日数次至痛止。

    e.取黄荆根一小段,洗净捣烂,咬于患牙处,15-30分钟后吐掉,勿吞服,可反复使用

    f.将鲜打碗花3份捣烂,白胡椒一份研末,混合,塞入龋齿洞内或痛处,几分钟后吐出

    g.取公丁香一份研末,95%酒精2份,泡3-5天,牙痛时候点牙即可。

    h.乌梅肉,生地各30克,捣烂,成丸,放在痛牙处,上下咬合,张口使涎水外流。

    i.人中白3克,硼砂粉1.5克,冰片末0.9克,青黛末0.9克,共研末,敷痛处。

    j.细辛少许,研末,涂搽痛牙的牙龈处,适合小儿龋齿。

    k.花椒6克,蜂房6克,食盐少许,入锅加水煮,凉后含漱,吐出再含,反复使用。

    ⑷家庭简便方:

    a.花椒1粒,咬在痛牙处,可立即止痛,不包括龋齿。

    b.生姜1片,咬在痛牙处即可。

    c.杏仁1个,放在火上燃着,吹灭后咬在痛牙处,连咬3次。

    d.苏打面适量,用硬纸卷一个小喇叭筒,由他人将苏打面吹入牙痛一侧的鼻孔内,轻轻揉压鼻翼即可。(鼻腔宜湿润)

    e.取六神丸3-5粒研末,涂于患处,5分钟后减轻,1小时缓解。

    f.食醋100克,花椒10克,水煎后待温含漱。

    g.独头蒜2-3个,放在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烫痛牙处,有龋齿时,可塞进一点.h.黄酒,黑豆适量,煮烂,取汁反复漱口。

    i.取一白菜根疙瘩,捣烂,用纱布挤汁,左侧牙痛滴左耳,反之滴右耳。

    j.锅内加水一碗,冰糖100-150克,煮溶,待水煮至半碗时止,凉后一次喝完,每日两次。

    k.花椒15克,白酒50克,泡10-15天,滤渣,含漱或点牙。

    l.桃树皮,柳树皮各4克,酒适量,煎后热漱。凉后吐出。

    m.西瓜皮外层削下晒干(经霜更佳),密封于玻璃瓶,有龋齿痛时,取少许点牙。

    n.茶叶3克,用开水冲泡5分钟,取茶汁加入食醋10克,每日含漱2-3次。

    o.细盐加醋用棉花浸湿后塞在龋齿处。

更多中药材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