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近期李可老中医在我院查房精彩病例分享!!

    陈某,男,70岁,主诉:反复胸闷、气促8年,加重1周,于2006年04月23日入院,中医诊断:喘证(气虚痰瘀饮内停);西医诊断:1.冠心病 心绞痛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3级2.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组3.慢性阻塞性肺病4.支气管扩张5.左肺尖切除术后。多次痰培养皆为铜绿假单胞菌,西医历经扩冠、强心、利尿、解痉、抗感染(泰能、特治星)、营养支持(白蛋白、球蛋白、血浆)等治疗,中医迭经温胆汤、小青龙汤、抵当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效不佳。2006年5月19日延请李可名老中医会诊,时见患者咳嗽咳痰,痰白质稀,状如泡沫,动则气促,胸胁满闷,倚息不得卧,心悸不安,但头汗出,两颧潮红如妆,胸背恶寒彻痛,口淡不知饥,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寸口脉:雀啄脉,足趺阳脉:大促。舌淡紫,舌尖、中部无苔光剥、润,根部苔腻。辨证:高年,五脏精华外泄,痰阻于上,气泻于下,阳浮于上;治法:救阳纳气;处方如下:

    制附子200干姜70高丽参12(研末吞) 生山萸肉120

    瓜蒌30薤白15桂枝45生龙牡、活磁石各30

    炙草90龟板15(打)砂仁30(生姜汁炒) 生半夏50

    辽细辛45五味子30生姜75白酒2两 ×3剂

    加水3000ml,浸泡40分,再煮取500ml,去渍,浓缩为300ml,分3次分服(早、中、晚)。

    苏合香丸2丸 早晚1丸.同时停用一切静脉用药,口服西药仅留速尿、安体舒通利尿。

    于2006年5月21日开始服药,药后第一日,药后有微汗出,额部明显,胸闷、气促得减,可下地行走,咳嗽咳痰稍减,痰白稀,质较前稍结,无胸胁满闷,心悸不甚,背冷减轻,知饥欲食,小便畅快,大便通调,下肢浮肿减轻,夜能平卧入睡。寸口脉:雀啄脉(脉较前有根,右侧脉较左侧脉变化明显),足趺阳脉:大促。舌尖、中部无苔光剥、润,根部苔腻减。

    药后第二日,咳嗽减少,咯白稀痰,痰量减少,无手麻、舌麻等,身仄仄汗出,额部明显,胸闷、气促减轻,背稍恶寒,下身不肿,二便通顺。寸口脉:雀啄脉,足趺阳脉:大促。舌尖、中部无苔光剥、润,根部苔稍腻。

    药后第三日,间有咳嗽,咯白痰量少,胸闷、气促大减,身有微汗出,胸背寒痛若失,可室内轻微活动,寸口脉:雀啄脉(脉已有根,右侧脉明显),足趺阳脉:弦促。舌尖、中部少苔、润,根部苔薄腻。

    今患者咳喘大减,胸胁胀满若失,乃浮阳渐敛,精气复生之象,仍有痰阻于内,可缓治以图固本。本案李老不寻常规,投辛温重剂,救浮阳于顷刻,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证明——在治疗危重症时,中医亦大有可为。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