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请教“潜行散”方

    《朱丹溪论痛风》 路志正

    朱丹溪是我国元代名医,1281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因家近丹溪,故名。丹溪天资聪颖,六岁即能作声律诗赋,世人称“神童”。30岁时,因母患痹疾,众医束手,而有志于医,自学《素问》三年,似有领悟。闻罗知悌医学精博,诚心拜师求教,后丹溪日夜攻读,严寒酷暑不辍,医术日益精进。学至三年,名扬四方,成为名医。于48岁时(1328年)回家乡行医,服务桑梓。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既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文学素养,善汲诸家之长,因而认识到江南依山傍海,地土卑弱,“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故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他看到当时医家盛用辛燥之《局方》,深感与临床实际不符。力主在治疗原则上应滋阴降火,勿妄动相火,开滋阴清热之先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并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由于义乌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因而有痛风病发生的条件,丹溪在67岁时,著《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明确提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

    在治法上,虽指出“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治法稍异,谨书一二,以证予言”。从所举三个病例看,一是60多岁男性患者补血温血,以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即单味黄柏)。二是30岁女性患者,因食味甚厚(肥甘厚味),性情急躁,挛缩数月,诊为挟痰与气证,当和血疏气,导痰,以潜行散入生甘草、牛膝、桃仁、通草、炒枳壳、姜汁煎,半年而安。三是20多岁的男子,痢后患痛风,叫号撼邻,诊为恶血入经络,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用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牛膝、黄芩、陈皮、生甘草,入生姜研潜行散。这三个病例,第一与第三所用药物基本都是四物汤加活血通络药;第二例明确指出是饮食肥甘,其治不用导滞药,而用活血通络、理气药;这三个病例都用潜行散、生甘草,以苦寒躁湿,清热解毒是其特点,这与丹溪所说“湿热相火为甚”的论点是一致的。

    在《丹溪手镜》中,作者将痹列为十一,痛风十三,清楚表明二者非同一病症。《丹溪心法·痛风》中,尽管有寒、有湿、有热、有痰之不同,但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力求通治。从组方遣药看,是将清热燥湿之二妙散,泻火行水之龙胆、防己,活血祛瘀之桃仁、川芎,燥痰祛风之南星、白芷,祛风通络之桂枝、灵仙,消积和胃之神曲于一炉,共奏疏风祛寒宣于上,清热利湿泄于下,活血祛瘀,燥痰消滞调其中,以达到三焦同治之目的。当今,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思路,但决不能不加化裁地用古方以治今病。

    《丹溪心法·痛风63》中。列举了分别体质和不同证候的加减用药,对我们研究防治痛风病有很大的启迪。如治酒湿痰痛风、气实表实,骨节痛方、阴火痛风等,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更多中药材
  •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