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侍疾要语》:现存最早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学历史久远。可以说,古人在医疗技术与知识萌芽产生之前,对损伤与病痛的原始护理措施就已出现。尽管由于时代、社会、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医护理没有成为独立专科,但中医护理方法、经验和理论仍大量散载于浩瀚的中医历史文献之中。

    中医护理学具有重视全面护理与辨证护理的明显特点。前者主要包括精神、生活、饮食、环境等方面的护理;后者则是针对患者性别、年龄、性格、体质、病种、病程、症状、用药等不同情况的特殊护理。在现存古代中医文献中,最早较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书,是清代钱襄撰著的《侍疾要语》。该书强调精神护理的重要性:“病人性情每与平日迥异,为人子者本以养志为先,而当病之时,尤须加意体察,务求转怒为欢,反悲为喜。所爱之人常坐床前,所喜之物恒置枕畔,忧病则须说今日精神胜于昨日,忧贫则须说今年进益好似去年,勿露愁闷之容,常瞒医药之费,诸如此类未可枚举”。为避免患者对亲人之操劳不安,不可使患者察觉亲人的辛劳,因此担任护理之亲人“勿得欠伸摩眼稍露倦态,则亲心安矣,否则转益其疾,病情转变”。为了不增加患者精神上不快,“至亲问疾,每至床前,须先吃惊其说吉祥语,或其人为病人所厌见者,须婉谢之,勿令进房”。还可用音乐为患者消除烦躁:“病时烦躁,急难解释,惟弦索之声可以悦耳,可以引睡,或令盲妇、歌女轻拨琵琶,浅度一曲,亦驱病之一助也。”对于生活与饮食护理,《侍疾要语》阐述也很周详。例如,“床前与人说话,须有词无声,行步不可急遽,防作声且生风也;放帐卷帐缓则不生风,放勾以手握之,勿戛床柱,揭被盖被、披衣解衣缓则不生风”。对患者的卧具,要求“垫枕须较平时略高,半眠半坐,置褥作靠背,须层层加阔,状如楼梯,不可裹作一卷”。病人解大小便时,该书也提出应注意之处:“扶腋上厕,须轻重得宜,太紧必致疼痛,太宽又不着力。冬月马桶口,以布裹棉花套之。”对于疾病的护理,该书特别提醒须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夜间侍奉者,非特夜不解衣,且亦不可暂时交睫,方能静听声息,知今宵较昨宵是增是减。或亲命使睡,只可虚掩帐子,危坐帐中,闻声即起”。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该书作者指出应防护褥疮:“久病消瘦,皮肤或碎,须垫以灯草圈则痛处不着褥席。”《侍疾要语》还强调及时观察病人大小便对诊治疾病之意义:“大小便须即谛视之……不可稍迟,迟则大便结者,久而浸而化为溏。小解白者,阅时而变为赤,未可为医者也”。对于用药的护理,《侍疾要语》就药物加工、调制、饮用等要点均有所论及。《侍疾要语》全书字数不多,但从书名与内容可以看出,它在中医护理学史上,确为一本言简意赅、切合实用之佳作,大部分内容具有现实和长远参考应用价值。

更多中药材
  • 中医认为,人的足部有许多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的穴位,同时足底也是脏腑的重要反射区,再者脚为精气之根,所以用温热水泡脚,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对于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失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痰湿的人都是肥胖,而且湿气比较重,特别容易出现困倦、疲乏、浮肿的表现,这种体质人都考虑健脾祛湿。痰热是偏于出现热的表现,有的患者会出现咳嗽、咳黄痰、胸闷气喘、大便秘结、小便黄的症状,而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种体质人就要考虑清热化痰了。......
  • 其实腿抽筋与缺钙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相对等啊,缺钙会导致腿抽筋,但是如果过渡劳累,比如我们平常不爬山,突然爬山了,然后夜晚回来以后就发酸,腿抽筋,肌肉抽筋,肌肉痉挛,这不是缺钙引起,而是肌肉疲劳引起的,所以这个腿抽筋不完全是缺钙引起的,......
  • 吃完饭就要上厕所,大便不成型,跟脾胃虚弱以及肾阳不足有关。中医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就不能收那水谷和运化精微,导致胃肠传导失常,或者因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导致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消化不良,吃完饭就要上厕所,同时还伴有大便不成形的现......
  •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四肢就是健运脾胃,所以饭后走一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刚吃饱饭,胃内食物量增加,胃处于充盈状态,此时走一走会增加胃的负担,对健康反而不利。所以最好吃饱饭后先休息20到30分钟,再出门散步。快转发给你身边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