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急性细菌性痢疾

    【概述】

    本病系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急性细菌性痢疾(下简称急性菌痢) 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腹痛,腹泻与坠胀,每日大便数次至10余次,混有黏液、脓、血,可伴发热,左下腹压痛及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其中,中毒型菌痢,发病更为急骤,多见于2~7岁儿童,可迅速出现高热、嗜睡、惊厥、昏迷与呼吸循环衰竭,须及早救治。

    针灸治疗本病,现代较早的报道见于五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末,已应用针灸、电针、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治疗,并进行较大样本的观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创制了一种穴区刮疗法抢救中毒型菌痢,在降热、止痉、恢复呼吸循环衰竭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

    八十年代以来,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针灸对本病确有显著的效果,有人曾统计2199例,治愈率竟达92.5%[3]。通过对照观察,发现用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大便细菌转阴率均优于西药组[4]。在不同菌型感染的痢疾中,以福氏菌型痢疾针灸疗效最好[5]。

    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机理,也做了很多工作。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但不同实验研究已经表明:针灸可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以体液免疫功能 (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增强最为明显[4];还能抑制菌痢患者亢进的肠蠕动,并有扩张肠血管、增加肠血流量的作用[6] ;最近,有人通过21项客观指标的分析,证实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具有抗炎,灭菌,防毒,解毒,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纠正生理功能紊乱和物质代谢障碍的作用[7]。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体针、刺血拔罐、穴位注射、耳针、艾灸及头针等。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

    配穴:高热加大椎、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里急后重加关元、长强;抽风惊厥酌选水沟、十宣、印堂;呼吸衰竭酌选素髎、内关、涌泉、大冲;循环衰竭酌选百会、水沟、十宣、素髎。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 穴,其中上巨虚与足三里可交替轮用。配穴据症情选用。

    普通型治法:以泻法为主。针刺略深,得气后,紧提慢按结合捻转反复运针,刺激强度可适当增大。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宜多次运针,增强针感。重症每8小时针1次,轻中症可日针1~2次,症状缓解改为每日1次,直到痊愈。本病针刺恢复较快,不须计疗程。下同。

    中毒型治法:除用上法外,应抓住退热、止痉两要点。退热,大椎、曲池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一般病初起用大椎,热久者加曲池;止痉,亦宜剌血。

    (三)疗效评价

    急性菌痢针灸治疗治愈标准:(1)临床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成形;(2)大便镜检三次阴性;(3)细菌培养阴性。

    针刺治疗本病,治愈率在90%~100%[3~7,15]。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大肠、小肠、直肠下段。

    配穴:皮质下、交感。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明显加配穴。每次选2~3穴(单侧)。寻得敏感点,毫针刺入,快速捻转,尽量用病人能耐受的较强刺激,留针15~45分钟,并间断地作持续运针,直至病人便意及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症状重者,每日2~3次,待控制后,改为每日1次。亦可在上述耳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0.1毫升,每日1次,左右交替,双侧轮用。

    (三)疗效评价

    治疗110例患者,治愈率在90%左右[8]。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神阙;2、关元、气海。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气海穴旁开各4寸。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第1 组加配穴。神阙隔盐灸,布盐于脐孔厚一毫米或填满脐孔,上置艾炷,灸2~4壮(每壮约2克左右);第2组穴用洗净的独头大蒜1 枚,切成2.5~4厘米厚的4片,艾卷在离蒜片5~10厘米处以雀啄法熏灸,主穴约灸8分钟,配穴灸2~4分钟,均须出现红晕。每日灸3~6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36例 ,22例获愈,14 例配合中药后痊愈[9]。

    头针

    (一)取穴

    主穴:颞旁二线。

    (二)治法

    取28号1.5~2寸毫针。以15度角进针。病情急、病程短,腹泻超过5次者用泻法:令病人深吸气时进针,当针刺到蜂窝质层后,即快速捻转推进。得气后用力后退,如此反复运针3~5次,留针2~3小时。病情缓、病程长,腹泻在4次以下者,用平补平泻手法:令病人平稳吸气时进针,针刺入蜂窝质层后,即以缓慢捻转推进至得气,再作反复运针数次,留针1~4小时,上法均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4例,结果治愈9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

    配穴:足三里、关元、气海。

    (二)治法

    药液:以下药液,任选一种。维生素B1注射液,25%葡萄糖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注射用水。

    每次选2~3穴,仅取一侧。按穴位注射要求,针刺入穴,得气后略作提插,加强针感,回抽无血,每穴按不同药物注射剂量,分别注入0.5~1毫升。其中,注射 用水初次每穴注入0.5毫升,1 小时后再注入1~2 毫升,以后均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左右交替。

    (三)疗效评价

    统计108例,治愈率达100%,平均治疗8.2日[11]。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天枢、气海、足三里。

    配穴:神阙、曲池、长强、承山、大椎。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首次仅用针刺法,以28号毫针快速进行,提插捻转强刺激,不留针。如效不显,神阙穴加拔罐,余穴留针20~30分钟,通以脉冲电,频率5~10赫兹,电流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度,用连续波。一般每日1次,重者日2次。5~10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83例,一疗程治愈1264例,占91.5%。余119例转入药物治疗[12]。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脐周1厘米处。

    (二)治法

    令病人仰卧,以三棱针作对角剌,剌入皮肤2~3毫米深 ,以出血为宜,用闪火法将直径为4厘米的玻璃火罐拔在穴处,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5例 ,均在四次内治愈[13,14]。

    【主要参考文献】

    [1]沈阳市传染病院。针刺刮疗对中毒型痢疾高热昏迷抽搐临床疗效的观察。辽宁医学杂志1960;(5):39。

    [2]蔡化理。针灸治疗中毒性痢疾。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55。

    [3]彭荣琛。近年来针灸治疗痢疾的规律与动态。福建中医药

    1985;16(4):38。

    [4]邱茂良,等。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研究。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一)1979:2,北京。

    [5]高国巡。针刺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92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2;2(4):6。

    [6]华兴邦,等。针刺对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肠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1982;2(3):11。

    [7]张涛清,等。针灸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5,北京。

    [8]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30。

    [9]毛长宏。隔蒜灸为主治疗急性痢疾36例。陕西中医

    1985;6(2):78。

    [10]吴新伟,等。头皮针治疗菌痢114临床分析。中国针灸

    1991;11(2):11。

    [11]张生理。注射用水穴位疗法治疗急性菌痢108例,四川中医

    1987;5(6):18。

    [12]李克荣。针刺治疗成人急性菌痢1383例疗效分析及作用原理的初步探讨,中国针灸

    1990;10(3):1。

    [13]米在荣。针剌拔罐治疗菌痢90例 山东医药

    1983;(1):9。

    [14]霍传连。针剌拔火罐治疗急性菌痢

    中国针灸

    1885;15(3):44。

    [15]黄志诚。针剌治疗急性菌痢110 例。新疆中医药

    1996;(1):51。

更多中药材
  • 我们中医讲发为血之瘀,就是头发与血有关系,为什么好多这个血虚的病人会引起脱发,血虚的话,对我们这个这个头发的营养达不到就会脱落,最常见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时这个门诊上的白领,这女同志会多一点,这个熬夜心情不好,时间长了,头发脱落,不是完全脱......
  • 打呼噜是一种疾病,打呼噜比较多的是胖人,因为好多胖人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噜。打呼噜就是我们睡觉时,坐着时气道是通畅的,躺着时腺样体盖住气道了,轻的话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话,我们医学上叫睡眠障碍综合征,严重的人睡觉的时候都能憋醒......
  • 中药太苦加点糖?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儿童还是忍不住那个苦味,喝几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妈妈在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会在汤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对于正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
  • 因为我们中医治病讲究六经辩证,对某些经络有问题的疾病,我们可以使一些引经药物,使得这个药物达到我们针对的经络效果更好一点。一般的老中医开化药药引,大枣啊,生姜,还有葱白。这个生姜呢,主要是一个可以佐治我们的方子中的寒凉的药物啊。大枣呢,其实......
  • 姜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调味剂,殊不知姜对于手脚冰凉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你手脚容易凉,不妨在做菜煲汤的时候多放点生姜,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没有糖尿病的话,还可以放些红糖与生姜一起煮,经常饮用可以起到缓解手脚冰凉的作用。还可以采用生姜1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