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卷柏

    《中国药典》:卷柏拼音注音Juǎn Bǎi别名

    一把抓、老虎爪、长生草、万年松

    英文名HERBA SELAGINELLAE来源

    本品为卷柏科植物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Spring 或垫状卷柏Selaginella pulvinata (HooK.et Grev.)Maxim.的干燥全草。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

    卷柏:本品卷缩似拳状,长3~10cm。枝丛生,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叶先端具长芒,中叶(腹叶)两行,卵状矩圆形,斜向上排列,叶缘膜质,有不整齐的细锯齿。背叶(侧叶)背面的膜质边缘常呈棕黑色。基部残留棕色至棕褐色须根,散生或聚生成短干状。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垫状卷柏:须根多散生。中叶(腹叶)两行,卵状披针形,直向上排列。叶片左右两侧不等,内缘较平直,外缘常因内折而加厚,呈全缘状。

    贮藏

    置干燥处。

    炮制

    卷柏:除去残留须根及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卷柏炭:取净卷柏,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显焦黑色。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卷柏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丙醇-浓氨试液-水(1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铝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归经

    归肝、心经。

    性味

    辛,平。

    注意

    孕妇慎用。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卷柏炭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崩漏,便血,脱肛。

    用法用量

    4.5~9g。

    摘录《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卷柏拼音注音Juǎn Bǎi别名

    豹足、求股、神投时(《吴普本草》),交时(《别录》),石莲花、回阳草(《滇南本草》),不死草(《滇南本草图说》),长生不死草(《纲目》),万年松(《本草原始》),长生草(《花镜》),石花(《盛京通志》),还魂草(《分类草药性》),九死还魂草(《现代实用中药》),见水还阳草(《浙扛中药手册》),佛手草、万年青(《东北药植志》),老虎爪(《河北药材》),山卷柏、打不死(《南宁市药物志》),铁拳头、岩松(《闽东本草》)。

    来源

    为卷柏科植物卷柏全草。春、秋均可采收,但以春季采者色绿质嫩为佳。采后剪去须根,酌留少许根茎,去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江西、湖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吉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山东、辽宁、河北。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主茎短成长,直立,下着须根。各枝丛生,直立,干后拳卷,密被覆瓦状叶,各枝扇状分枝至2~3回羽状分枝。叶小,异型,交互排列;侧叶披针状钻形,长约3毫米,基部龙骨状,先端有长芒,近轴的一边全缘,宽膜质,远轴的一边膜质缘极狭,有微锯齿;中叶两行,卵圆披针形,长2毫米,先端有长芒,斜向,左右两侧不等,边缘有微锯齿,中脉在叶上面下陷。孢子囊穗生于枝顶,四棱形;孢子叶三角形,先端有长芒,边缘有宽的膜质;孢子囊肾形,大小孢子的排列不规则。

    性状

    干燥全草,全体卷缩成团,似拳形,有时似扁球形状,大小不一,一般长5~10厘米。枝叶丛生,形扁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枝上密生鳞片状小叶。质脆,易折断。基部残留少数簇生的须根。无臭,无味。以绿色、叶多、完整不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

    含黄酮、酚性成分、氨基酸、海藻糖等多糖类、少量鞣质。黄酮成分有芹菜素、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和异柳杉素。

    炮制

    卷柏炭:取洁净的卷柏,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现焦黑色,内呈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归经

    《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血分。"

    性味

    辛,平。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甘,平微寒,无毒。"

    ③《本草备要》:"生用辛,平;炙用辛,温。"

    ④《广西中药志》:"味淡微涩,性微寒。"

    注意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疏》:"孕妇禁用。"

    ②《本草汇言》:"非血有瘀蓄,或不因瘀蓄而致疾者,不可轻用。"

    功能主治

    生用破血,炒用止血。生用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炒炭用治吐血,便血,尿血,脱肛。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

    ②《别录》:"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

    ③《药性论》:"治月经不通。"

    ④《日华子本草》:"镇心,除面皯,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⑤《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行气,炒黑止吐血。"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尿血。"

    ⑦《安徽药材》:"外用可治刀伤。"

    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性肠出血及子宫出血,外用接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复方

    ①治妇人血闭成瘕,寒热往来,子嗣不育者:卷柏四两,当归二两(俱浸酒炒),白术、牡丹皮各二两,白芍药一两,川芎五钱。分作七剂,水煎服;或炼蜜为丸,每早服四钱,白汤送。(《本草汇言》)

    ②治跌打损伤,局部疼痛:鲜卷柏每次一两(干五钱)。每日一次,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腹痛、喘累及吐血:卷柏、小血藤、白花草、地胡椒。用酒泡-周,中午空腹服。(《四川中药志》)

    ④治胃痛:垫状卷柏二两。水煎服。

    ⑤治哮喘:垫状卷柏、马鞭草各五钱。水煎服,冰糖为引。

    ⑥治癫痫:垫状卷柏二两,淡竹叶卷心一两,冰糖二两。水煎服。

    ⑦治吐血、便血、尿血:㈠垫状卷柏(炒焦)一两,瘦猪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㈡垫状卷柏(炒焦)一两,仙鹤草一两。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⑧治大肠下血:卷柏、侧柏、棕榈等分。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下;也可饭丸服。(《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肠毒下血:卷柏、嫩黄芪各等分。为末,米饮调。每服三钱。(《本草汇言》)

    ⑩治血崩、白带:卷柏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⑾治汤火伤:鲜卷柏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

    用于婴儿断脐止血:取卷柏叶洗净,烘干研末,高压消毒后,贮瓶固封。在血管钳的帮助下断脐,断端撒上药粉0.5~1.0克,1~3分钟后松开血管钳,即能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观察273例,成功270例,无效3例。认为本品不仅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有消炎及收敛作用。在成功病例中,脐部均较用线结扎者干燥,无臭味,尚未发现感染或其他副作用。

    各家论述

    《本草求真》:"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则微寒,力能破血通经,故治症瘕淋结等症;炙则辛温,能以止血,故治肠红脱肛等症。性与侧柏叶悬殊,治亦稍异,不可不辨。"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垫状卷柏的全草亦同等入药。外形与上种相似,根散生。茎自基部分枝,丛生。中叶先端直向,形成2平行线,叶缘厚,全缘。分布四川、云南、西藏、广西、广东、江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卷柏拼音注音Juǎn Bǎi别名

    豹足、求股、神投时、交时、石莲花、回阳草、不死草、长生不死草、万年松、长生草、石花、还魂草、九死还魂草、见水还阳草、佛手草、万年青、老虎爪、山拳柏、打不死、铁拳头、岩松、卷柏叶、卷柏炭、万岁、一把抓、大还魂草、回生草、含生草、地面草

    英文名Tamariskoid Spikemoss Herb, Herb of Tamariskoid Spikemoss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 Spring[Stachygynandrum tamariscinum Beauv.]2.Selaginella pulvinata(Hook.et Grev.)Maxim.[Lycopodium pulvinatum(Hook.et Grev.)Maxim.]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向阳山坡或岩石缝内。

    2.多生于向阳的干旱岩石缝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

    2.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1.卷柏,多年生草本,高5-15cm。主茎短或长,直立,下着须根。各枝丛生,直立,干后拳卷,密被覆瓦状叶,各枝扇状分枝至2-3回羽状分枝。叶小,异型,交互排列;侧叶披针状钻形,长约3mm,基部龙骨状,先端有长芒,远轴的一边全缘,宽膜质,近轴的一边膜质缘极狭,有微锯齿;中叶两行,卵圆披针形,长2mm,先端有长芒,斜向,左右两侧不等,边缘有微锯齿,中脉在叶上面下陷。孢子囊穗生于枝顶,四棱形;孢子叶三角形,先端有长芒,边缘有宽的膜质;孢子囊肾形,大小孢子的排列不规则。

    2.垫状卷柏形态与卷柏相似,主要区别为根散生,不聚生成干,分枝多而密。腹叶并行,指向上方,肉质,全缘。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喜光,具很强的抗旱能力,多生于向阳的山坡岩石上,或干旱的岩石缝中。在温度20℃左右潮湿的地方生长正常。

    2.栽培技术 分茎繁殖,有些种类可用叶片繁殖及孢子繁殖。分茎繁殖是将匍匐茎切成3-6cm长的茎段,放在细砂土上,每日浇水3-4次,保持湿润,即可成活。有些种类可将小叶片插到泥土中,浇水保湿,就能生根发出新叶。一些直立茎的种类,可用孢子繁殖,选取叶腑中长有成熟孢子囊的茎段,自枝顶切下1.5cm,置于排水良好的洁净土壤表面,土壤常用1份泥土加4份细砂混合而成,在茎段切口上洒些过筛的细土,保持切口的湿度,用玻璃加盖,防止失水,常保持潮湿,置于20℃左右温度条件下,约9个月后就能长出新株。

    性状

    1.性状鉴别 全体紧缩如拳形,基部的须根大多已剪除,或剪短,仅留须根残基,或簇生众多棕色至棕黑色须根,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0cm。枝丛生,扁而有分枝,绿色或棕黄色,向内卷曲,枝上密生鳞片小叶,叶片卵形,长1.5-2.5mm,宽约1mm,先端锐尖,有浅绿色至浅棕色长芒,叶缘膜质,有不整齐的细锯齿,中叶斜列。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2.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圆形或椭圆形,外壁稍增厚。其内为厚壁细胞层,占茎横切面的极大部分,近背、腹两侧各有1叶迹维管束;厚壁细胞含有红棕色物质。向内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内含油滴。内皮层不明显。维管束周韧型,3个并列,中央1个较大,呈新月形。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狭长形,垂周壁近平直或略弯曲,平周壁光滑,气孔附近表皮细胞近等径形。气孔不定式,分布于上下表皮沿中脉附近,上表皮分布较少。

    化学成分

    全草含苏铁双黄酮(sotetsuflavone),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异柳杉双黄酮(isocryptomerin),柳杉双黄酮(cryptomerin)B,芹菜素(apigenin)和海藻糖(trehalose)等。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对化学抗癌剂或放射治疗敏感瘤均有效;常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鼻癌、肺癌、肝癌。试验证明:卷柏全草的热水提取物,用总细胞容积法测定,对小鼠肉瘤-180%抑制率为61.2%,乙醇提取物的抑制率为18.6%;本品体内实验,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其同科植物石上柏(深绿卷柏)体外实验,亦有较高的抗癌活性的作用。临床实践观察:对瘤体较小的癌肿疗效最好。

    2.止血作用: 卷柏炒用具有止血作用。

    3.抑菌作用:100%卷柏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4.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芹菜甙元对平滑肌有中度解痉作用。经豚鼠和大鼠实验表明还有较弱的抗胃溃疡作用。

    炮制

    卷柏炭:取洁净的卷柏,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现焦黑色,内呈焦黄色,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50ml,回流1h,滤过。滤液回收溶剂至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

    (1)取上述溶液0.5ml,加乙醇稀释到3ml,加镁粉适量,再加浓盐酸0.5ml,加热5min,显红色。(检查黄酮)(2)薄层色谱 取上述溶液及溴酚蓝、甲基黄对照品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板上,用异丙醇-浓氨水-水(13:1:1)展开,吹开后喷2%三氯化铝甲醇液,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归经

    肝;心经

    性味

    辛;平;无毒

    注意

    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活血通经。主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腹痛;哮喘;吐血;便血;尿血;衄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10g。外用:适量,研末敷。。

    临床应用

    生用破血,炒用止血。

    各家论述

    1.《本草求真》:卷柏,其治有分生熟。生则微寒,力能破血通经,故治症瘕淋结等症;炙则辛温,能以止血,故治肠红脱肛等症,性与侧柏叶悬殊,治亦稍异,不可不辨。

    2.《本经》: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

    3.《别录》: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瘘躄,强阴益精。

    4.《药性论》:治月经不通。

    5.《日华子本草》:镇心,除面皯,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6.《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行气,炒黑止吐血。

    7.《现代实用中药》:治尿血。

    8.《安徽药材》:外用可治刀伤。

    9.《南宁市药物志》:治热性肠出血及子宫出血,外用接骨。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别名虫儿被单、筋骨菜、单背叶、青姑草、金缠莱、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单草、滇繁缕、白筋骨草、鸡骨草、唐根草、石繁缕、糯米藤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缕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别名复盆子、大乌泡、乌沙莓、菜子泡、回头龙、两头草、两头忙、乌泡倒触伞、倒生根、乌龙毛、乌龙须、白龙须、过江龙[不定根]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实、根及茎、藤着......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别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叶、叶芽或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药大辞典》:春不见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别名一朵云(《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阴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带根全草。春、冬采挖,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分布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 《中药大辞典》: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 Yóu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干流出的液汁。10~11月采收。功能主治治齁病。用法用量内服:同人乳蒸化,2~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春尖油拼音注音Chūn 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