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卷丝苦苣苔

    《中药大辞典》:卷丝苦苣苔拼音注音Juǎn Sī Kǔ Jù Tái别名

    渣加哈梧(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苦苣苔科植物卷丝珊瑚苣苔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旁。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根茎肥厚粗短,表面黑褐色。叶于基部丛生,平卧;叶片卵形至菱形,肥厚肉质,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棕色细长丝状毛;叶柄宽薄,密被棕色长丝状毛,长2.5~3厘米,宽2厘米。聚伞花序,顶生;花茎数枝由叶丛抽出,紫黑色,被棕色细绒毛;花冠圆柱状钟形,5裂,天蓝色。蒴果。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强肾,止血。解野菜、肉类及乌头中毒。治热性腹泻,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卷丝苦苣苔拼音注音Juǎn Sī Kǔ Jù Tái别名

    石莲花

    英文名Herb of King Corallodiscus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卷毕珊瑚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 (Graib) Burtt [Didissandra kingiana Craib]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4600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及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卷丝珊瑚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全部基生,呈莲座状;叶柄宽,扁平,长达4.5cm,被锈色柔毛;叶片革质,鞭状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卵圆形,长2-9cm,宽1.4-3cm,先端锐尖,稀钝,基部楔形,边缘具政治课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密被锈色毡状绵毛。花葶2-6条,长6-11cm,密被锈色柔毛;聚伞花序有5-20花;花萼钟状,5浅裂,裂片长圆形,内面无毛,具5脉;花冠筒,淡紫色或紫蓝色,长10-14mm,上唇较短,2裂,下唇较长,3裂,内面下唇一侧具淡褐色髯毛和两条深褐色斑纹,筒长8-12mm;雄蕊,花丝有时卷曲,花药长圆形,花室汇合,基部极叉开,退化雄蕊1,着生于花冠基部1.2mm处;雌蕊无毛;子房长圆形,柱头头状,微凹。蒴果长圆形,长约2cm。花期6-8月。

    归经

    肾;肝;大肠经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湿热;解热毒。主湿热泄泻;折带过多;乌头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解野菜、肉类及乌头中毒。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国药典》:刺五加英文名RADIX ET CAULIS ACANTHOPANACIS SENTICOSI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的干燥、根及......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人参拼音注音Cì Rén Shēn别名刺参、东北刺人参来源五加科刺人参属植物刺人参Echinopanax elatus Nakai,以根及根状茎入药。春季采,晒干。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滋补强壮,解热,镇咳,调整血压。用......
  • 拼音注音Cì Nán Shé Ténɡ别名爬山虎(《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卫矛科植物刺南蛇藤的根、果实或茎。春、秋割取地上茎,晒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河边、石坡上。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浙江等地......
  •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参拼音注音Cì Shēn别名刺仙茅、川参来源川续断科刺参属植物大花刺参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药。秋冬采集,切片晒干或鲜用。除前种外,尚有细叶刺参Morina delavayi Franch......
  •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别名鸟不企、鸡云木、鹰不扒、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处始载于《福建师范学院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长刺楤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alia spin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