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炮炙

    古人用火直接加工食物、药物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也有不同的名称。上回说了炙,即把肉放在火上,利用火焰的辐射和上炎的热气来烤,所用的肉一般是鲜肉、生肉。这样做,在将肉做熟的同时,又可以烤出肉里面的油脂和水分。

    但是,如果碰到水分不足的肉,直接用火烤炙就容易丧失食物原味,甚至会变得干涩焦黑,难以下咽。此时,就需要用“炮”的方法。

    “炮”是会意字,指把食物包裹起来放到火里隔火做熟,这种方法能保持食物的本味、水分不散失。在这里,“炮”发音同“刨”。

    南方有个名菜叫做“叫化鸡”,就是把未煺毛的鸡掏出内脏,放入香料,用湿泥裹好后,放在火里烧,等到泥巴焦干的时候,鸡也就熟了。将泥巴摔开,粘在干泥巴上的毛自然褪去。此法逐渐被广泛应用,隔火的介质也由泥巴逐渐变成陶罐、石锅、铁板等等。现在的荷叶牛柳、锡箔纸包鲈鱼等,都是从“炮”演化而来的。

    在中药的加工上,炮的应用也很广泛。一般是把生药放在锅里用急火炒,使它焦黄爆裂。用慢火或者火的余灰做熟或烘干药物叫做“煨”。煨是使药物快速脱水,易于保存,而且增强药物的火热之性。另外,将药物做熟,易于消化吸收。

    陆游《离家示妻子诗》中说:“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生姜性温,含水多,不易保存。经过切片晒干或者慢火煨制,就成了干姜,性质就变成了辛热。进一步炮制,取沙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并呈棕褐色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就做成了炮姜。炮姜比重更小,性质更热,温中散寒的功效更显著。炮姜炮久了碳化变成黑色,就成了炮姜碳,纯苦无辛,药性也变了,用于温阳止血。《中草辑要》中记载:“炮则辛苦大热,除胃中冷而守中,炮黑止吐衄诸血……”

    类似的还有附子的炮制。有的是用沙炮——取沙子置于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附片,不断翻动,烫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有的是直接火炮——将附子用水洗净,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尝无麻辣感,取出,用姜汤浸1~3天,捞出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微鼓裂,取出放凉即得。第三种方法就是炮炙了,即同时使用炮和炙两种方法——先将已漂净沥干的附片均匀铺在铁丝筛内,置灶内烘烤大约一刻钟左右,取出摊凉,待水分渗出,内外湿度均匀,再烘烤,反复数次,烤至近干时,置烘柜内烘干,再取出,放凉,筛去灰屑即得。

    有些动物药需要做熟以后才能服用,比如穿山甲就是这样。用水煮穿山甲的鳞片,无论如何也没药效,所以古人用急火炮制,使它蓬松酥脆,焦黄爆裂,再煎煮,有效成分析出,发挥药性。经过炮制的穿山甲,就成了炮山甲或者山甲珠。类似的还有把阿胶炮制成阿胶珠。

    自南朝刘宋时的《雷公炮炙论》行世以后,炮炙(炮制)逐渐成为中药加工的代名词。天然的中药经过人工炮炙,才能更好地发挥特长,抑制毒性,顺应人意,改变性味甚至归经,让医生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同仁堂门口的著名对联“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道出了其中真谛,值得我们深思谨行。

更多中药材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