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科学崇拜不符合科学精神——为中医讲几句话

    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是宽容的,他们宽容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同的研究方法,鼓励而不是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途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会以狭隘、单一、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信奉科学精神比信奉科学技术本身更加重要。

    在当代社会,人类尊崇的对象形形色色,其中最突出的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也不是佛祖,而是科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的确帮助人类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难题,摆脱了无以数计的困境,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成为人类信心与力量的源泉。

    不过,科学也是双刃剑。掌握在好人手里,科学是造福人类的利器;掌握在坏蛋手里,科学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魔爪。其实,科学即使掌握在好人手里,倘若使用不当,其作用也未必都是好的。科学的神奇,还有另外的副作用:容易造成对科学的迷信和对科学的绝对崇拜。

    有人要求中医退出国家正规医疗体系,有一些学者还劝告大家不要相信中医中药,在21世纪的今天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一种悲哀。这些人否定中医的主要根据,就是中医的疗效无法得到科学的验证。在他们的思维里,只有得到科学验证的东西,才是可信的,否则就是不可信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科学崇拜的产物。把科学神化、绝对化,恰恰违背了科学精神。科学的确是神奇的,但科学不是神话。

    如同其他事物一样,科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掌握的科学只是科学发展进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科学;其二,即便是再发达的科学,也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困惑,也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所有事物作出彻底的解释。这种局限,说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正因如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科学能够解释和解决的事物和问题实在是太少了,人连自己都认识不清,何况客观世界、何况茫茫宇宙!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科学,相信科学的力量。人类虽然不能穷尽一切知识,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一定可以使我们逐步扩展知识的视野,朝着认识真理、把握规律、造福人类的方向不断前进。

    笔者坚信中医是一种有别于西医的独特医疗体系,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就像东方艺术一样,虽然和西方艺术手法不同、风格迥异,但一样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笔者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中医的医疗水平是完全满意的。借此机会,对中医界的朋友提出一个建议:一方面努力钻研,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效果,不要辱没了我们祖国医学的名声,辜负广大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要采取考核等措施,将那些混入中医界的“南郭先生”清理出去,他们是祸害患者、败坏中医名声的垃圾,如果不把那些垃圾清理出去,那么笔者可以断定,要求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系之类的声音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来。(原载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人民日报社林治波。林治波,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曾在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从事战史研究,现在人民日报从事新闻评论工作。)

更多中药材
  • 晒太阳晒背。背部呢有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反应脑,髓,肾的功能。晒太阳可以振奋督脉经络,帮助我们温通气血,对身体养生很有帮助。......
  • 《医学新语》记载啊,中医治病八大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见啊汗法非常重要,很多疾病都需要发汗,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热就退。汗法还有消肿透疹,去风湿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发汗呢,以汗出邪去为目的,过汗则伤津耗气,所......
  • 《三因极》讲,人得病有一个常见的病因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怒则气逆,恐则气下。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的时候啊,消化功能异常,要么呢喜欢暴饮暴食,要么呢不想吃饭......
  • 黄帝内经讲呢,“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说夏季啊,要保持我们心情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华英,适应夏气,否则呢,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我们心脏,到秋天呢,容易发生疾病。......
  •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