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酷暑盛夏须防热中风防病

    许多统计资料都显示,一年四季有两中风高峰期:即气温在0cC以下的严冬和气温在32C以上的盛夏,而且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就越大。

    中风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常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导致中风发生的基本原因是血管病变(动脉硬化、动脉炎)、血液成分改变(血液粘稠度增加、呈高凝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导致中风的诱发因素很多.其中气候剧烈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

    炎炎盛夏,当气温升至32C以上时,特别是相对湿度达到70%—肋%时,体温的调节则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人体每天大约要排出1000毫升或多的汗水,虽然对人防暑有益,但其代价是通过血液循环比平时高4~5倍的血流量才能实现,而循环这样大量的血液,对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则实在勉为其难。“额外”的血液循环负担,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有诱发出血性脑中风的危险;而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导致缺血性中风;与此同时,由于高温散热的需要,人体的血液大量流向皮肤,这样势必更造成大脑血流量骤减,这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原本就供血不足的病人,会进一步加剧大脑缺血,从而诱发脑梗塞;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动怒上火,这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而诱发中风。

    此外,老年入由于大脑功能迟钝,体温调节中枢欠灵敏,气温相当高时才会感到心里热,故不少人在发病前住住疏于防范,这是十分危险的。

    综上所述,面对漫漫长夏,中老年人做好防范中风的工作非常重要。除应重视防暑降温、调整情绪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外,还应特别重视以下措施:

    首先要注意多饮水,以每天尿量不少于1000毫升为准。夏天老年人常处于脱水状态而不自觉,因他们对缺水不太敏感,所以即使“不渴”也应喝水,以保证充足的血容量。宜喝些绿豆汤、菊花茶,清暑益气茶等,这对防暑降温十分有利;

    其二不饥莫强食,天热胃肠道血流量相对减少,因而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这属于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少吃为宜,吃得过饱或饮酒会增加中风的机会。老人夏天的饮食宜清淡,只要有适量的主食及鱼、蛋、豆类等高蛋白食品,辅以充足的蔬菜、水果及一些有抗凝作用的大蒜、香菇、黑木耳等,就是理想的保健食品;

    三要适当午休,以补足夜晚睡眠的不足;

    四要注意气候骤变,特别是雷雨大风天气,须重视保暖;

    五要特别警惕中风先兆。如天气本不太热,老人突然自觉很烦热,这是适应能力差易中风的信号。或突然出现一闪而过的头痛、眩晕或半身麻木,或出现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肢体感觉异常等,切勿认为这只是劳累所致,要想到这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这时一定要注意休息,并及时去医院检查,遵医嘱服些抗凝药物,防止发生意外。

更多中药材
  •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
  • 王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8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载范铁兵“论肝为血室”一文,重提柯琴等“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男女皆有”等旧论。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妥当。肝脏虽然与血室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就说“肝为血室”或将......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热痢第七曰:“凡服止痢药,初服皆剧,愚人不解,即止其药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惟非其主对者,本勿服也。”笔者在临证中常......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组成和用法公丁香、吴茱萸、厚朴、枳壳、羌活各等分,入小型粉碎机碾成极细粉末,每用2~3克填入脐中,外用活血止痛膏贴住,勿让药末外漏。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为度。方解泄泻的发生,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故治疗原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