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伤,均可化热化燥伤阴,持续耗气伤正,从而可转化为阴虚燥热、肝郁化热、湿热困脾、热伤气阴等证候。

    三期为消渴病并发症期。其主要病机特征是气血逆乱、血脉不活、经脉瘀阻,可逐渐出现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神经、五脏六腑等各种急慢性病变。临床上对急性病变分为轻、中、重三度,对慢性病变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由于消渴病的慢性病变主要伤及各个组织器官,往往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早期防治尤其重要。病人可根据自身的症状特点,如在口渴喜饮、多食多尿的基础上出现视物模糊、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心前区闷痛、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肢体疼痛、手足麻木、肌肉萎缩、下肢及颜面浮肿、性欲减退或阳痿、闭经,甚至出现严重心律紊乱、肾功能不全、脑梗塞、脑出血等,应中西医结合强化治疗。其中,中医治疗多采取调整脏腑、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平衡阴阳等治疗法则,同时辅以针灸、推拿、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方法,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更多中药材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
  •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15年来,体会到要学好中医,须多读经典,兼阅中医各家学说,博众家之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古人之法之方很有必要,但师古而不可泥古,古法古方亦可新用。笔者将名医吴又可的“三甲散”用来治疗肝硬化腹水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
  •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