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桑杏汤

    《温病条辨》卷一:桑杏汤拼音注音Sāng Xìng Tāng处方

    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功能主治

    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备注

    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清·吴瑭《温病条辨》:桑杏汤配方组成

    桑叶一钱(3克,)杏仁一钱五分(4.5克),沙参二钱(6克),象贝(浙贝)一钱(3克),香豉一钱(3克),栀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用量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桑杏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轻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

    外感温燥证。发热头痛,咽干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方解

    桑杏汤证为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所致。秋感温燥之气,卫气不利,故发热头痛;燥气伤肺,耗津灼液,故咽干口渴。燥伤肺阴,肺失清肃,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温燥灼伤肺阴之象。治宜轻宣燥热,凉润肺金。方中桑叶辛凉解表;杏仁宣利肺气以止咳,同为君药。豆豉轻宣透表;沙参、梨皮甘寒润肺生津,共为臣药。栀子皮清泄肺热;浙贝母化痰止咳,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为轻宣、润燥、清热合用,且诸药用量较轻,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证自愈。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桑杏汤为治疗温燥外袭,肺燥咳嗽轻证的代表方,以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常用桑杏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灼伤肺津者。

    功用鉴别

    杏苏散与桑杏汤均能轻宣外燥,止咳化痰,用治外感燥证。但杏苏散辛宣温润,用治外感凉燥,肺气不宣而见恶寒头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脉浮弦者;而桑杏汤辛宣凉润,用治外感温燥,肺阴受灼而见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舌红、脉浮数者。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属辛凉疏解之剂,均用于外感咳嗽,身不甚热,口渴,脉浮数。但桑杏汤辛宣凉润,止咳化痰,主治温燥表证;而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热表证。

    方歌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无痰咽干渴,辛凉甘润燥能医。

    摘录清·吴瑭《温病条辨》
更多中药材
  • 《御药院方》卷五:安眠散处方款冬花 乌梅肉 佛耳草 麦门冬(去心)各7.5克 陈皮(去白)15克 甘草(炙)10.5克 御米壳22.5克(酥炒)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愈。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黄蜡如枣核大,伺煎......
  • 处方夜交藤15g,合欢花9g,炒枣仁12g,龙齿9g,茯神9g,麦冬9g,石斛12g,珍珠母30g(先煎),白芍9g,夏枯草9g,朱砂1g(冲),琥珀1.5g(冲)。功能主治镇静,安神。主失眠,梦多,头昏,头胀,舌质红,脉细数。摘录《临证医......
  • 处方白芍5钱,生地5钱,当归5钱,甘草1钱,熟地1两,山茱萸2钱,枸杞2钱,甘菊花3钱。功能主治补肝血,益肾水。主肝气太燥,忧愁之后,终日困倦,至夜而双目不闭,欲求一闭目而不得。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四......
  • 处方辰砂(研,水飞)1钱,乳香1钱,血竭1钱(并细研),麝香半钱(研),人参5钱,酸枣仁(炒)5钱,南星(炒)5钱,白附5钱,蜈蚣1条(酥炙,黄酒浸1宿),全蝎21枚。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潮搐,不得安睡。用法用量1岁1字,薄荷汁......
  • 《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陈癛丘:安石榴汤处方干姜6克(或用生姜12克)黄柏3克(细切)石榴1枚(小者2枚)阿胶6克(另研,渍之)制法上四味,切。功能主治下痢白滞,久治不愈,困笃欲死。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2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化,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