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早期胃癌如何外科治疗

    过去由于对早期胃癌可能发生浅表扩延、多灶性生长、往往伴有较广面积的癌前病变等特点缺乏认识,对其淋巴结转移规律也未尽掌握,故手术时或失之于过于限制而作一般胃癌份切除手术,或失之于过于广泛而作胃扩大根治术。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各型早期胃癌不仅大体形态不同,且生物学行为也各殊。特别是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具有沿粘膜及粘膜下层向四周扩延的倾向,其粘膜面受累的范围很难凭肉眼作出正确估计。据报道此型胃癌可占全部早期胃癌的27.5-36.8%。在瑞金医院报告的60例早期胃癌中,癌灶大于1.0厘米者达44例,其中直径最大者为6厘米。文献中有报道癌灶由幽门窦沿小弯而直达贲门下。早期胃癌还有呈多灶性生长的特点,其发生率显然高于进展期胃癌。在1984年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报告的322例早期胃癌中,呈多发性病 性病灶者31例,占9.6%。病灶的数目可从2-6个不等。副癌灶大多为不易被肉眼所与发现的0.5-1.0厘米的小灶。另外,早期胃癌病例常伴有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上皮增生等所谓癌前病变;在瑞金变的发生率分别为总便数的83.6%、81.8%及74.5%。有些作者认为将潜在的癌前病变遗留于体内也是危险的。

    鉴于上述理由,在早期胃癌的手术前和手术中,宜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以防止切除端癌肿残留和副癌灶遗留:1、术前常规重复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可借助于染料或荧光性指示物质,判明癌灶的数量与范围;2、术中多利用冰冻切片活检来配合肉眼检查;3、大多数早期胃癌虽发生在胃窦区,行胃大部切除已足够,但若确诊切除端仍有癌肿残留或近端胃体内还有副癌灶存在,则当行近全以至全胃切除术。

    关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清除范围,也尚存在着一定的分岐意见。在瑞金医院的60例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5%,且随着浸润浓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范围也见扩大;粘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6.7%,但均限于第1站淋巴结;而粘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虽仅为14.3%,但转移至第2站淋巴结者有9.5%。在张文范等报道的60例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也为15%;粘膜内癌的综合国内外资料,早期胃癌有12.4-30.0%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原发病灶限于粘膜内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为4-16.7%;一旦癌肿侵及粘膜下层时,淋巴转移率即显著提高,达16-46.7%。少数早期胃癌尚可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例如在Sakakibara报告的78例中发现3.8%有此现象,张文范组的5例Ⅱc、Ⅲ凹陷型粘膜下层癌中,有1例出现跳跃性第2站7、8组淋巴结转移。

    根据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所观察到的事实,作者认为淋巴结清扫以包括第2站为妥,但若在术中证实有10、11组淋巴结转移,则仍应作包括脾脏和胰体尾在内的扩大根治术。张文范根据60例早期胃癌的分析,认为Ⅱa+Ⅱc型癌侵及粘膜下层者转移率高,范围大,所以应该清除至第2站或选择性地清除第3站淋巴结。小型隆起型、Ⅱc、Ⅲ凹陷型限于粘膜层者一般作R1式,粘膜下层癌可行R2式。

    至于早期胃癌根治术的具体手术操作,可参考“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治疗”节中的描述。

更多中药材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
  •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方面。临床上常见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同,所表现的证也不同,治法也各异。试举例说明。案1王某,男,47岁。1988年4月5日初......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