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卷二:痛泻要方别名

    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处方

    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功能主治

    补脾泻肝。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用法用量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久泻者,加炒升麻18克。

    备注

    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二补。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丹溪心法》:痛泻要方组成

    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0g)

    用法

    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肝郁脾虚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方解

    本方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脾气素虚,复因情绪的变化,脾受肝制,致升降运化失常,致使清浊不分,而致痛泻。其特点为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暂减,反复发作。治宜补脾疏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健脾以御木乘,燥湿以止泄泻,为君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君臣相配,可“土中泻木”。脾虚易生湿,故用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配少量防风,一则辛散调肝,使肝气条达不再乘脾;二则舒脾升清,胜湿止泻;又为脾经引经之药,兼为佐使。四药合用,能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和,痛泻自止。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脉象弦缓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3.使用注意阳明湿热和热毒的腹痛腹泻者,忌用本方。

    方歌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延伸

    本方疏肝为何不用柴胡,而用防风?因防风辛香升浮,入肝脾二经,一则香能入脾,舒脾升清,既升阳止泻,又助白术胜湿止泻;二则辛散入肝,能行气调肝,以复肝之疏泄,且散肝而无耗阴之弊。而柴胡虽善疏肝解郁,但只入肝胆经,而不归脾经,无胜湿止泻之功,故不用柴胡。方中白术、白芍药、陈皮三药为何要用土炒?白芍借土气入脾,以增养血和脾止泻作用;白术借土气助脾,使补脾止泻力强;陈皮土炒能增温中理气燥湿作用,因脾性喜燥恶湿,三药炒香尤能燥湿醒脾。

    摘录《丹溪心法》
更多中药材
  • 处方黄丹、雄黄、龙骨八停(煅)、金脚信少许(研)。制法上为末,捏作饼子。功能主治疬疮。用法用量方中黄丹、雄黄用量原缺。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一......
  • 处方童便1钟,白蜜2匙。功能主治瘴疠诸疟,无问新久。用法用量共搅去白沫,顿服。取吐,碧绿痰出为妙,不然终不除。摘录《松峰说疫》卷二......
  • 处方血见愁1两,卷柏灰1两,乌梅灰2两,地榆灰2两,莲房灰2两,荷叶灰2两,榴皮灰2两,五倍灰2两,血余灰1两,柏叶灰2两,棕灰2两,木耳灰1两,槐花灰2两,白蔹1两,当归炭3两,白芍1两5钱,升麻1两,白术2两,生耆3两,党参3两,椿根皮......
  • 处方发灰5钱,柏叶1两,鸡冠花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大肠泻血,虚盛皆宜。用法用量每服1钱,卧时酒送下,来早以温酒投之。1服见效。摘录《仙拈集》卷二引《普济方》......
  • 处方椿皮半斤,酸梨1斤,鲜姜3两,红糖4两。制法先将椿皮多加水(约3升)熬剩1斤,去渣取汁,再将姜、梨捣汁去渣,将汁对在一起,放在锅内熬开,再下红糖成膏。功能主治便血,赤痢。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1匙,开水冲下。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