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草药种植系列五:《适时采收、产地加工》

    “三月因陈四月篙,五月采收当柴烧”,“当季是药,越季为草”等等农谚是药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中药材种类繁多,产地宽广,每一品种如何能够适时采收,获得优质高产,是中药材种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当年收获的中药材品种,应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收获,如红花应在花初开放的第3天,花色由黄转红时,及时采摘;金银花要在花蕾的上部由青变白时,分批采摘;白芷应在茎叶还繁茂时,“处暑”前后采收,不可过早或晚收;丹参应经受3-4个月的温差刺激,完成养分积累后,上部茎叶枯萎的秋后或早春根茎萌发前采收,产量高,质量好;人工种植的半夏,适时刨收,加工易脱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过早,粉性不足,影响质量,刨收过晚不仅难脱皮、晒干慢,而且块茎内淀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产生“僵子”(角质化)质量差,产量更低,倒苗后再刨收,费工三倍还多,;根据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研究所多年人工栽培半夏研究结果表明,半夏的最佳刨收期应在秋天温度降低于13度以下,叶子开始变黄绿时刨收为宜;黄淮地区气温13度正为“寒露”至“霜降”;长江流域要根据气温差别适当向后推迟;东北各地气温偏低,要适当提前刨收。

    多年生的中药材,应根据生长周期特性和实际长势,合理确定刨收年限,如白芍,用种子直播的,一般需五年收获;栽培的白芍苗,需四年收获;用芽头繁殖的,三年必须刨收,如推迟采收年限,会加重根茎的木质化或腐烂变质,降低质量,甚至不能药用。在这里,笔者引用了流传于药农民间的一首中药材采收歌谣,供大家借鉴参考:“含苞待放采花朵,树皮多在春夏剥,秋末初春挖根茎,全草药材夏季割,色青采叶最为好,成熟前后摘硕果”。

    在产地采收后的中草药鲜品,本身含水量较多,很容易霉烂变质,所以,一般要通过分级、清洗、刮皮、切片、烫水、蒸煮、熏制、干操等不同的操作环节,进行产地的初步加工,从而达到可以储存、运输和投放市场的中药材产品。

    不同类别、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中草药品种,产地初加工的方法不同,例如花类品种中的红花、金银花等,应随采收随干操,不可堆积放置,在干操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在阳光下暴晒,需在通风的环境下阴干或风干,以防“跑油”;白芷采收后,需先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必须熏硫,再通过阳光下暴晒或大火烘干,让其迅速干操;丹参在刨收后,不要移动,并防止雨淋或水洗,在原地使根条软化后,再用手把软化的根条捏成束,晒至八成干,堆积发汗6-7天,再继续晒至全干,既为中药材丹参商品;中药材地黄根据加工方法分鲜地黄、生地和熟地,采收后除去茎叶、去除须根、用砂储存起来做药用的称鲜地黄;没有经砂储存,将鲜地黄直接晒干或烘干,内部干操变黑,外部硬实,身干而柔软的,既是中药材生地;将生地浸人黄酒中24小时,用微火炖干黄酒,然后将地黄晒干的,称中药材熟地。

    中药材产地的初步加工,是人工种植中草药形成中药材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应引起药农的高度重视,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加工方法中去,以达到提高药效和有效成分含量,便于包装、储存和运输的目的。

更多中药材
  •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
  •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慢性盆腔炎常伴发月经失调、带下、痛经、不孕、癥瘕等,在临床治疗中,宜疏导调理,治以活血化瘀,清热通络。笔者在临床自拟清经化滞汤,收到良好效果。方剂组成:柴胡9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9克,红......
  •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任某,40岁,农民工。2009年9月10日初诊,在外打工两年,常干重活累活,平素以酒解困,渐致性欲淡漠,阳事举而不坚,或不能完全勃起,时或头晕。回家与妻子圆房很不如意,自行购买雄狮丸、男宝、回春丹等强壮药,服......
  • 急性胆囊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胆囊急性化脓性感染,80%~95%的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结石引起;另有10%左右的患者并无胆囊结石,而是因细菌感染、创伤、化学刺激所致,称为非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本病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