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宜昌荚蒾

    《全国中草药汇编》:宜昌荚蒾拼音注音Yí Chānɡ Jiá Mí别名

    糯米条子

    来源

    忍冬科宜昌荚蒾Viburnum ichangense (Hemsl.) Rehd.,以叶、根入药。

    生境分布

    陕西、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祛风,除湿,止痒。

    口腔炎:鲜叶适量,加淘米水,捣烂取汁,洗口腔,一日3~4次。另以金银花、茵陈各等量,焙干研粉,吹入口腔,一日2~4次。

    风湿痹痛:根2钱,豨莶草5钱,木防己8钱,水煎服。

    脚湿痒:鲜叶捣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宜昌荚蒾拼音注音Yí Chānɡ Jiá Mí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载有野绣球,云:"如绣球花,叶小有毛,开五瓣小白花,攒簇极密而不圆。"根据所述,并观其附图,可认为即是本种。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宜昌荚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m Erosum Thunb. [V. ichangense (Gemsl.) Reh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切段、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800m的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广东、广西。

    原形态

    宜昌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3m。幼枝密被星状毛和柔毛,冬芽小而有毛,具2对外鳞片。叶对生;叶柄长3-5mm,有钻形托叶;叶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7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牙齿,叶面粗糙,上面疏生有疣基的叉毛,下面密生星状毡毛,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9对,伸达齿端,与叶主脉在叶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百般伞形聚伞花序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直径2-4cm,有毛;有总梗,第一级辐射枝5条;苞片和小苞片线形,长4-5mm;花生于第2至第3级辐射枝上;萼筒长约1.5mm,5萼齿微小,卵状三角形;花冠白,辐状,直径约6mm,裂片圆卵形,稍长于花冠筒;雄蕊5,稍短至等长于花冠。核果卵圆形,长约7mm,红色;核扁,具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4-5月,果期6-9月。

    性味

    味涩;性平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资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别名竿青、竿芒。出处本品《纲目》始载之,在“白茅”条下云:“芭茅丛生,叶大如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又云:“五月抽短茎,开花如芒也。”所述乃本种,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种。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茎。拉丁植......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别名牛草果、苦芦骨。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
  • 《中药大辞典》:芭蕉叶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处《纲目》来源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叶片,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芭蕉根“条。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性味甘淡,寒。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无毒。“②《江西草药》:“......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别名芭蕉、牙蕉、板蕉来源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茎和花入药。根及茎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夏秋采花蕾,多鲜用。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