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盛夏备药讲方法

    酷暑炎炎,家中存放的药品亦要经历“烤验”。强光、高温及高湿度,易导致药品变质,因而夏季格外要注意药物的贮存方法。

    哪些药品易变质

    胶囊或胶丸类药品(如维生素E胶丸、鱼肝油等),受热会出现软化、破裂、漏油,甚至整瓶粘在一起,有时还会发出异味。

    糖浆剂、眼药水要注意对光看一下是否依然澄清,如果有絮状物、沉淀物、变色、霉变、结晶以及出现大量气泡等,就不能再使用了。

    冲剂这类药品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糖分,受热易发黏、结块,密封不严的还容易生虫。

    传统中药制剂包括膏、丹、丸、散等,蜂蜜、红糖等是其中常见的添加剂,在夏季容易发霉生虫;用白蜡封住的药丸也可能在高温下裂开,导致变质。

    栓剂由于其特殊用药方式,在人体37℃的体温下会被逐渐融化吸收,当然在高温下也容易发生质变,如出现酸败、颗粒干涸、稀薄、色变、水油分离。另外,眼药膏在受热后也容易出现类似于栓剂的变质特征。

    家庭如何储存药品

    温度每升高10℃,药物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就会增加3~4倍。夏季家庭储存药品一定要注意低温阴凉,特别是已打开包装使用而又没用完的药品,更要妥善保存。

    有些中药材易长霉、虫蛀,在装瓶前应充分烘干或晒干,装瓶后密闭阴凉存放。另外,有些药物遇热极易挥发,要特别注意密闭,如各种酊剂、医用酒精等。要根据药品说明书中注明的存放条件,妥善保管各类药品。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药品对热特别敏感,如乳酶生、胃蛋白酶、胰岛素、丙种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应放在2~15℃的低温处保存。如室内达不到此要求时,应放在冰箱中冷藏。(刘建刚)

更多中药材
  •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
  • 急性心肌梗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是冠......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
  • 沈知行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施仁潮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灵活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运用丹溪痛风方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论发病,重“热血得寒,瘀浊凝涩”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就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