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燥邪伤身分温凉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医博士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

    燥邪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易伤津液,一个是易伤肺。

    这两天,已经立秋了,北京的天气立刻凉爽了许多。早晚时候,凉爽的风吹到身上,很舒服。秋天的主气为燥气,这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如果太过,或者不能适应,就会变成伤害我们的东西,我们叫邪气。中医把这些外来的邪气分成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叫六淫,淫就是太过的意思。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黄帝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写了《素问·玄机原病式》,里面记载到:“诸涩枯涸……皆属于燥。”把燥归成为六气之一。

    秋天为什么会燥呢?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夏天,天儿正热,我们身体的孔窍开泄,汗液蒸发,到了秋天,凉风来了,大家会有体会,虽然秋天的太阳也很热,但是,只要到了树荫下面,立刻会感到凉爽。

    这样,凉风来袭,我们的身体立刻就知道了,于是汗液收敛,津液不再外泄。可是,如果收敛得太厉害,就令体表感觉干燥——鼻孔干、嗓子干、皮肤干燥等。

    为什么会出现病症呢?我们知道,这些津液是身体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津液不足,则黏膜变得干燥,外邪很容易长驱而入。所以说,这种侵袭是因干燥引起的,我们统称这类病因为燥邪。

    对于凉燥,怎么办呢?过去一提到燥邪,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滋补津液,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但是,他们不知道对凉燥不能这样,凉燥是因为受凉引起的,根本原因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津液不能输布到全身,所以要用温热之药,要用辛通之品,使津液生发,让它正常地流通到全身。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常见,前天,有位朋友咨询我,他觉得鼻腔干燥,里面像没有任何阻拦一样,好像风能长驱直入,还有点咳嗽,似乎要感冒了。他问我怎么办。

    一般情况,对于干燥,大家想到的都是用滋补津液的药物。但是我觉得此时天气已渐凉,他应是初秋的凉燥,于是,我告诉他,用苏叶熬水,然后用此水泡脚,同时喝些姜汤。当天晚上他就告诉我,干燥的状态解除了。

    但是,如果我们适应了秋天的凉,接着,就会出现温燥了。温燥的原因是秋天太阳足,因为秋天很多湿气收敛了,空气穿透性变强,出现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的情况。此时的阳光却显得格外毒。如果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则发为温燥。

    温燥则就会伤人津液了,它会令津液蒸发,导致津液不足。燥邪有两个特性,一个是易伤津液,一个是易伤肺,所以,这种温燥在秋天时,往往会引起肺经病变,如导致感冒、咳嗽、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甚至喘息胸痛等热证。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会引起大便干涩不畅等问题。

    最多出现的,用现代医学的分类来说,是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则需据温病理论,用清热透热之方,同时配合滋补津液之品,用生地、玄参、石斛、沙参等,使津液得以补充,身体得以恢复。

    此时,也可以用点食疗调理,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等。也可采用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更多中药材
  • 扁豆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和饮食价值很高,适量的饮食对自己的健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但扁豆花的效果和作用是什么?1.扁豆花的功效和作用。从扁豆花的性味归经来看,其性寒甘,可入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中暑、......
  • 姜,也被称为生姜,姜,有独特的辛辣香味,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它可以使各种菜肴美味可口,味道香。吃几片姜或放一点姜,可以改善食欲,增加食欲,所以俗话说:米饭不香,吃姜。姜的辛辣成分主要有姜酮、姜醇和姜酚。它们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增强和加速血液......
  • 三黄,即黄芩、黄连、黄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燥湿药。三者均有苦寒之味,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三者常相互配合,以提高清热解毒的力度,因此被称为三黄,因为它们都姓黄,但经过仔细研究,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中医......
  • 枸杞应干燥、通风,避免高温,防蛀。不要吃太多的滋补品,枸杞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古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到治疗效果,最好每天吃30克左右。过黄过度熏制可使枸杞明亮,外观鲜红,但对人体有害,购买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注意......
  • 山药多用于解渴(糖尿病)和虚劳咳嗽。炒后食用可治疗脾胃不足和肾气不足。但有湿热实邪者(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苔黄腻等)不宜多服;山药有收涩作用,大便干结者不宜食用;山药淀粉酶不耐高热,不宜长时间煎炸;不要一起吃山药和甘遂,也不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