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以顺为养”解读中医文化

    本报记者 海霞

    近年来,选择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的人逐渐增多,百姓在用中医养生、治病的同时接触中医文化。许多人在走近中医之时,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文化分会秘书长温长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中医科普宣传,他以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为例解读中医文化。

    “中和观”和“以顺为养”

    温长路说,中医有许多认知方法,中和观是其中最典型的思维方法,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中医认识论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的“补偏救敝”等,都是中和观的具体应用。

    中医养生上的中和观,可概括为“以顺为养”。这是国人在数千年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养生观,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养生观。

    “以顺为养”,就是要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使自己“四顺”:心情顺、饮食顺、体力顺、保养顺。

    心情顺,即要调整心理状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顺,是指合理饮食,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主副搭配、荤素结合和“宜俭”、“宜素”、“宜鲜”,及忌“过量”、“生冷”、“咸酸”的饮食原则。体力顺,强调强健机体,增添健康动力。古代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保养顺,指适度进补,科学用药。中医强调辨证施补,是否需要进补、如何进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温长路说,这种朴素、朴实的养生观,不做作,顺其自然,随其意愿,执中致和。有些人脱离国情、民情和中医药理念,把养生说玄、说杂、说繁,说得脱离实际,说到人们无所适从,这背离了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当前的养生观亟待回归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中来。

    “仁、和、谦、诚”,和为主体

    温长路说,总体看来,中医文化包含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文化环境三方面。中医文化理念以仁、和、谦、诚为主体,其中“和”指的是中和观;文化实践以精、慎、严、廉为主导;文化环境则以美、雅、馨、便为主线;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实践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文化环境体现了中医学的民族特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和观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这包括文化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以和为治的治疗观和以述为作的发展观等,包含文化实践中以和为中心的教育、医疗、科研、经营、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等,文化环境中以和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环境、学术环境等也是中和观的具体体现。如何认识中医学的中和观,关系着对关系着对中医学认识、发展上的定位。

    温长路说,中医是属于文化的,文化包含中医。我们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弘扬和宣传中医药文化,从而让百姓接受中医药、相信中医药、学习中医药和使用中医药。

更多中药材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