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其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至传经已深,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皆宜治以白虎汤。而愚用白虎汤时,恒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即但用白虎汤,亦恒有服后即汗者。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发表之力,故其方不但治阳明府病,兼能治阳明经病,况又少加辛凉之品引之,以由经达表,其得汗自易易也。拙拟寒解汤后载有医案可参阅。该方原治寒温证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舌苔白而欲黄,其脉洪滑或兼浮,或头犹觉疼,或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果如方下所注证脉,服之复杯可汗,勿庸虑其不效也。盖脉象洪滑,阳明府热已实,原是白虎汤证。至洪滑兼浮,舌苔犹白,是仍有些些表证未罢。故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热,复少用连翘、蝉蜕之善达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热仍还于表,作汗而解。斯乃调剂阴阳,听其自汗,非强发其汗也。至其人气体弱者,可用补气之药助之出汗。寒解东加潞党参即可(寒解汤下载有治一叟年七旬,素有劳疾,薄受外感即发喘逆一案可参阅)。

    若阴分虚损者,可用滋阴之药助之出汗。若熟地、玄参、生山药、枸杞之类大润之剂峻补真阴,济阴以应其阳,设病有还表之机,必汗出而愈。至其人阳分阴分俱虚,又宜并补其阴阳以助之出汗。张景岳曾治一叟得伤寒证,战而不汗。于其翌日发战之时,投以大剂八味地黄汤,须臾战而得汗。继因汗多亡阳,身冷汗犹不止,仍投以原汤,汗止病亦遂愈。用其药发汗,即用其药止汗,是能运用古方入于化境者也。

    至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矣。然愚对于此证,其热盛于寒者,多因证兼阳明,恒于小柴胡汤中加玄参八钱,以润阳明之燥热。其阳明之燥热化而欲散,自能还于太阳而作汗,少阳之邪亦可随汗而解。其寒盛于热者,或因误服降下药虚其气分,或因其气分本素虚,虽服小柴胡汤不能提其邪透膈上出,又恒于小柴胡汤中加薄荷叶二钱,由足少阳引入手少阳,借径于游部(手足少阳合为游部)作汗而解。此即《伤寒论》所谓“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也。”然助以薄荷则出汗较易,即由汗解不必蒸蒸而振,致有战汗之状也。

    至于当用承气之证,却非可发汗之证矣。然愚临证经验以来,恒有投以三承气汤,大便犹未降下而即得汗者。盖因胃府之实热既为承气冲开,其病机自外越也。若降之前未尝得汗,既降之后亦必于饮食之时屡次些些得汗,始能脉净身凉。若降后分毫无汗,其热必不能尽消,又宜投以竹叶石膏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将其余热消解将尽,其人亦必些些汗出也。此所谓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也。

更多中药材
  •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