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梅花三弄 益寿保健

    杨璞 朱群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是元朝著名诗人王冕写的一首诗《白梅》。春暖花开,时下也正值赏梅时节,但是您知道吗,梅花不但可以用来观赏,还能做成营养可口、颇具保健功效的茶饮、佳肴。

    一弄泡杯茶

    疏肝理气助消化

    在名著《红楼梦》中,贾母最爱喝的养生茶就是“老君眉”了。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不仅茶质优良,更重要的是贾母喝此茶时取用梅花雪水浸泡,使得茶色鲜亮,味道甘醇,既养心又养生。

    但是“老君眉”毕竟是名贵茶茗,一般人很难日日饮此茶养生。怎么办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主任陈磊垚向你介绍一款“梅花茶”,也颇具养生与保健功效,且物美价廉,制作简便。

    取绿萼梅10克,绿茶4克,然后以沸水冲泡,代茶频饮。中医认为,绿萼梅花气清香,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主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疮毒以及精神抑郁等。梅花与绿茶搭配具有理气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常常用于肝胃不和证,证见两胁、胃脘胀痛、郁闷不舒、食纳减少等。

    因此,多愁善感的女性朋友不妨适量饮用梅花茶。对于常坐在办公桌前、缺乏运动、不思饮食的白领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陈磊垚提醒大家,阴虚重症者(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喜冷饮等)不宜长期饮用梅花茶,因为该茶是理气之饮,品饮时间过长会伤阴耗气。

    二弄煮锅粥

    健脾和胃除烦忧

    中药古籍《百花镜》中记载梅花能“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就是说,梅花煮粥,能够帮助人体内的清阳之气上升。春天万物复苏,呈现一片“上升”的勃勃生机。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总感觉犯困,没力气,到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病。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与食疗专家郭海英教授提醒说,这有可能和你“扶阳”不足有关。还有些人因节日应酬,饮食不节而导致脾胃失和,食欲不佳。上述两种症状均可通过食用梅花粥来缓解。

    郭海英说,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不舒则为病。梅花与粳米共煮为粥,气香味甜,可疏肝解郁、健脾开胃,对治疗肝胃气痛、梅核气、胸闷不舒、饮食减少等有较好的疗效。

    取绿梅花5克,粳米80克。先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绿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吃三五天。绿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三弄炖鸡汤

    神清气爽喜洋洋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职场人士感觉忙碌一天过后,浑身困乏,脑子里面像被灌了浆糊似的一团糟。对此,南京自然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城生副主任医师建议上述人群不妨试试食疗。比如吃点梅花鸡块汤就是不错的选择。

    王城生说,中医认为“肺朝百脉”,如果一个人的肺气不顺畅,肯定会昏昏沉沉。而梅花则善利肺气。明朝李中立所著《本草原始》记载,梅花可“清头目,利肺气,去痰壅滞上热”。现代医药研究也证实,梅花花蕾含挥发油,主要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助消化,具有一定的健胃作用;同时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为药食佳品。

    梅花与鸡块一起炖汤更有补益身体的功效。取鸡块500克,鲜汤一大碗,豌豆50克,梅花瓣、蘑菇适量,味精、盐、胡椒粉等调料适量。熟鸡块去骨,切成小块,将鲜汤倒入锅中煮。汤内放进鸡块、蘑菇、豌豆,烧开后,放盐调好口味,再撒入梅花瓣,微微沸腾后,即可食用。

    王城生提醒大家,因为梅花花质轻气芳香,易挥发,所以,当梅花入粥或者炖汤时,都不宜时间过长,以免影响功效。另外,绿萼梅、绿梅花都应到正规药房购买。

更多中药材
  • 一、你用的是热水还是凉水?有人习惯在滚烫的热水中投入几粒枸杞,殊不知滚烫的热水会把枸杞的营养成分破坏掉。也有人习惯用凉水泡枸杞,不过凉水泡枸杞是没有效果的。泡枸杞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65度至80度之间,冲泡的时间应达到30分钟。二、完了枸杞该......
  • 有一种说法,女性在例假期间不能吃芒果,因为芒果有一定的止泻作用。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众所周知,女性例假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出血现象儿,芒果中并不含有影响子宫内膜的成分,所以不会对例假有明显影响。对于经期女性可以适当食用芒果,但要注意芒果属......
  •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