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补中益气贵在轻灵

    冯文全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他认为:“夫内伤用药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补中益气汤原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补中益气汤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这么轻的剂量,若非亲自体会,决不敢相信此方效验之神。笔者常用此方在临床上治疗一些因“热中”而导致胃气不足的疾病。现将近日验案一则整理如下。

    张某,女50岁。2010年1月因高热不退就诊,诊断为“出血热”,入院治疗14天。出院后,高热等症状消失。但是关节沉困无力,尤以下肢关节为甚。自述两腿沉重,易出汗,烦躁,食欲不振,二便正常,无口干口渴等不适。舌红,苔微黄,脉沉缓。证属胃气不足,治以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6克,炙甘草6克,人参3克,柴胡3克,升麻3克,陈皮6克,青皮3克,当归3克,苍术6克,黄柏6克,木香3克,黄连2克,干姜2克。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服药后,电话告知,服到第2剂时感觉周身舒畅,关节活动有力。服到第5剂时食欲转好,关节活动自如,恢复如常。患者未曾想到中药如此效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7剂后停药观察,一切正常。

    按:笔者用此方剂量颇轻,取其升阳上达之义。用量虽为原方的5倍左右,但相对于现在中医的常用剂量,仍不失轻灵之旨。此案起于高热,正如李东垣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是故则热胜于中,阳气不得升浮外达,四肢不得秉气于胃而困倦乏力;卫气不得秉气于卫而肌表不固,动辄汗出。在李东垣的四时用药加减法中说:“若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加陈皮五分,青皮、木香各三分。此为定法。”患者因此病3个多月未曾出门,而服药7剂即恢复如常。看来,我们只有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才能体悟到古人遣方用药的奥妙。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