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从肝脾胃失调论治复发性口疮

    华荣 广东省中医院

    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糜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传统理论认为多有心脾积热,外感热邪,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疮多发生于口、唇、舌、颊等黏膜,多由于精神紧张,熬夜睡眠不足,经期前后,便秘等诱发。肝郁化火,劳倦伤脾,饮食伤脾胃,久病多虚,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气郁日久化热,热灼血络而生口疮,木郁克土是口疮反复不愈的病机关键。笔者受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脾胃病思想的指导,结合自己多年临床观察验证,认为复发性口疮应从脾虚,肝脾胃失调论治,应用李振华自拟的经验方香砂温中汤屡屡收效。

    病案举例

    卢某,女,46岁,2010年11月9日初诊。主诉:口疮反复发作40余年,加重1年。患者从幼年就开始出现口疮,创面常出现在口唇边和口唇内侧,一般半年复发一次即自愈。成年后常于经前发作,曾在口腔科和五官科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有时症状稍缓解,适逢经期又会复发,每次复发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痛苦难耐。2010年以来症状加重,每次发病第4~5天,疼痛难耐,话语不便,纳谷不香,张口即流清稀痰涎。此次发作20余天仍未愈合,舌尖及舌两侧亦有疮面出现,疮面色白,平素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月经大致正常。舌淡胖大,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口疮(木郁克土);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治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予香砂温中汤合左金丸化裁,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砂仁5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刘寄奴15克,佛手15克,小茴香10克,乌药15克,海螵蛸15克,黄连5克,吴茱萸3克,枳壳15克,郁金15克,甘草5克。6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6日二诊:口疮缓解,乏力,大便稀溏症状较前减轻。舌淡胖大,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守上方继续服6剂。

    2010年11月24日三诊:因外感又来就诊,自述口疮愈合,神疲乏力已明显减轻,大便已成形。给予外感药物治疗,并嘱患者外感愈后继续调理脾胃,以防口疮反复。

    2010年12月21日四诊:此次经前口疮未复发,面色转佳,精神状态亦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效不更方,继服6剂。

    2011年1月10月欣喜来门诊告知已两次经期未复发。

    按:本患者为中年女性,幼年脾虚口疮,成年后经久不愈,每于经期复发,肝气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则上泛清水痰涎。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胖大均为脾虚之象。《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脾开窍于口,木旺乘土,故肝之郁火最易灼伤唇之肉络。舌为心之苗窍,舌尖亦应心,肝火上扰,引动心火,心火灼伤舌络,则舌尖生疮。疮面色白,提示病本属虚。肉络受损,血脉不通,疮面不荣,故疼痛难耐。治疗当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法。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健脾益气;小茴香、乌药、枳壳、郁金,疏肝理气降逆;厚朴、砂仁理气和胃;黄连合吴茱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畅达气机,共奏泻热降逆之效;刘寄奴醒脾开胃,合郁金破血通络止痛;佛手疏肝理气,燥湿化痰,两擅其功;海螵蛸收湿敛疮。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药到病除。二诊乏力,大便稀溏症状较前减轻,说明药中病机,脾虚渐复,湿邪渐消。三诊口疮愈合而未复发,面色转佳,精神状态亦明显好转,可见中气恢复,肝气已舒,效不更方,继服上药,体现了治疗疑难病、慢性病应谨守病机,有方有守的思想。对于复发性口疮,脾虚乃发病之本,肝脾失调为其反复发作的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复发性口疮不仅要培土固本,而且要注重调和肝脾胃。

更多中药材
  •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
  •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