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杜雨茂:辨治奇难病证验案1食亦

    赵天才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

    编者按:陕西省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孜孜于岐黄之术,尤精通仲景之学,从医从教五十余载,临床辨证准确,遣药灵巧,屡起沉疴,在奇难病辨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生赵天才和董正华侍诊之余,总结杜雨茂辨治奇难病证验案6则,本版今起将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王某某,女,50岁,干部,1987年9月2日初诊。患者2年多以前忽感食难用饱,日进食四五顿仍有饥饿感,每于夜间醒来还要加餐,一昼夜进主食量由原来的0.5千克渐增至2千克,大便干燥,体重却渐减。曾在数家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经多种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其自罹病以来大便一直干燥,近因病情加重,日进食2千克仍感饥饿,四肢乏力。察患者体瘦,面色略黯,舌淡红苔灰白,脉细弦,尿黄,大便干结如栗。阅其以往服过之药方,多为滋补之剂。分析此病多食而不多饮,尿黄而量不多,时历两载有余,体虽瘦而未至形削,且尚可坚持轻工作,别无他苦。思《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热移于胆,亦曰食亦”之论,正与此病相合。分析患者胃热则消谷善饥,大肠有热则便结,但因脾气虚弱,虽纳谷较多却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其精微,故肌肉失养而形体反瘦。治宜清胃润肠,佐以健脾,方用白虎汤合四君子汤化裁:知母10克,生石膏25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25克,升麻9克,火麻仁2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9月30日二诊:服上药期间饥饿感减轻,夜间不需加餐,大便转润,但停药后诸证复如前,用上方加黄芩9克,枳壳9克,地骨皮12克。12剂,水煎服。

    10月14日三诊:疗效不显,且感口渴,脉弦缓,舌红,苔白薄。考虑前方虽对证而清泄胃肠邪热之力不足,故拟用小承气、白虎及四君子汤合方化裁:酒军6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白术12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12剂,水煎服。

    11月8日四诊:服6剂后即显效,继服12剂,各症渐消除,饭量正常,日进主食0.5千克左右,大便转常,近20天来体重较前增加5千克,精神明显好转,唯劳累后感气短,脉弦细而滑,舌红,苔白薄。病已告愈,为巩固疗效计,宗前法增养阴之品,以防燥热复作。处方:麦冬10克,天冬10克,丹参18克,女贞子12克,酒军6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白术12克。6剂,水煎服。

    服完上药,精神转佳,遂停药观察月余,前病未再反复,体健如常。

    按:杜雨茂认为习医之道,首备根基,即《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之类;根基既健,再阅诸子,博采众长,由博返约;只有知识渊博,基础雄厚,医术精湛,临证方无望洋之苦。就“食亦”病来说,临床极为少见,历代鲜见论述和报道。杜雨茂根据《内经》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当责之于中焦脾胃,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即“脾虚胃热”是其辨证之着眼处,总以扶脾泻胃为治疗大法,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合小承气或白虎汤泻胃清热为基础方,然后再据其不同兼证之病机差异灵活化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使两年多之顽疾得以在短时间内根除。

更多中药材
  • 需要煎熬的中药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因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从而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药效降低。......
  • 很多学中医的可能知道中医有个病名叫虚劳,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专门有个血痹虚劳病,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虚劳就是身体很虚,常年的虚亏,五脏都虚,叫虚劳。这个劳不是指的劳动,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体很弱的情况下,中医叫虚劳病。那这个“怯”呢......
  • 第一怕,怕你不运动,缺乏运动几乎是现代社会打工人的一种常态问题,那么脾虚为什么要运动呢?因为我们脾在中医上来说,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时很少活动,那么我们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强壮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运动。第二怕,怕你太压......
  •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阴虚简单的说就是火旺,虚火旺盛,有了虚火会有什么表现呢?最常见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时总是爱喝水,然后就会出现潮热,盗汗,有的病人严重的时候啊,一觉醒来,汗水把整个的头发全部都打湿了。还有就是五心烦热,这里的五心指的是......
  • 今天来和大家说一说,中医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望面色,望形体,望舌苔,望舌质,舌下络脉可以帮助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我们说舌为心之苗窍,这就说明通过舌相可以看出心脏的一些病态反应,特别是舌下的青筋,可以反映心血管淤堵的这样一个苗头。通常来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