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石淋亦可用温通

    赵某,男,37岁,汉族,2008年4月21日初诊。既往曾患有泌尿系结石史,5点许晨练时,右肾区突发疼痛,痛扯少腹,恶心欲呕。其痛呈阵发性,时作时休,排尿不畅,时有中断。尿检:白细胞+,潜血+。双肾输尿管B超提示:右肾积水,右肾输尿管上端扩张伴结石。刻下时呈痛苦貌,捧腹弯腰则舒,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细。笔者辨证属虚寒之石淋。

    治宜温阳化气,排石通淋。药用白术15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附子10克,小茴香6克,炙甘草10克,王不留行20克,皂角刺10克,牛膝15克。5剂,水煎服。

    5剂后疼痛消失,四肢知温,诸症大减,守原方继服。服至第六剂时,小腹突然有坠胀感,继而急迫欲小便,尿道刺痛艰涩窘迫,时现中断,几经努力,自感有物排出,移时排尿通畅。次日来院B超复查:肾盂积水消失,输尿管不扩张,未现结石声影。遵“脾阳根于肾阳”之说,予金匮肾气丸以善其后。

    医家多谓“肾虚而膀胱生热”、“湿热下注,尿液煎熬成石”。治亦多用清热利湿通淋之剂,而临证亦非尽然。《中藏经》曾云:“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营卫耗失”,皆可导致本病发生。本案乃系阳虚阴盛之患,其症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以及舌脉皆为其征。脾虚气陷,肾虚水寒,阳气虚不能温煦寒水,水气不化,寒凝浊结成为砂石,淤阻水道,而为石淋。

    方集“四逆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意在温肾健脾,温阳化气,更佐以泽泻助白术升清降浊,利水健脾;协茯苓以清肺气,滋水之上源;伍辛温之小茴香,取散寒、温通经络之功;皂角刺行气血,温经通络,活血祛瘀,开关导滞;王不留行、牛膝性主下行、走而不守,通利血脉,利水通淋,诸药相伍,辛温可温阳化气,气化水行,辛温可温通血脉,开关导滞,血脉畅,关隘通,阳得化,水气行,结石得排,诸症悉平。

    可见临床对石淋的治疗,须观其脉证,察其虚实,论其寒热以证立法,方随法变,药因证异,有的放矢,不可胶柱鼓瑟,其效乃彰。(刘宝恒 张哲浩 汪清)

更多中药材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
  •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桔梗为《本经》下品。原文: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本经》云其味辛微温,与现在的认识不同。就其味而言,现认为以苦味为主,兼有辛味。就其药性而言,也与之相左,现......
  • 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刘某,女,53岁,2010年11月15日初诊。右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3个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予伸筋丹、小活络丸、独一味、芬必得、布洛芬等中西药物交替内服,及针灸、按摩、热敷、理疗、膏药贴敷,收......
  • 王树文 河北省赞皇县东街卫生所笔者近治一慢性腹泻患者,方中使用了被列为“十八反”禁忌的反药,患者服药后出现了较强的药物反应,后经辗转加减变通,继续使用反药控制了病情。恰好近日又读了贵报2011年7月29日载“使用十八反,犯禁还是突破”一文,......
  •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秋伤于湿”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说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